2020年迎來了一個“寂靜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黑天鵝”的出現攪動了全球經濟形勢,由此帶來一個重新認識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機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再訪“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安吉,也進一步重申了綠色發展的要義。
浙江安吉
隨著年報季的序幕拉開,各家銀行業績比拼已告一段落。現在我們將目光聚焦在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一探六家國有銀行對綠色金融的推進。
新時代有新責任,大銀行有大擔當。在六家國有銀行的披露信息當中,對綠色金融的發展情況都有所體現,其中不光是加大對綠色信貸的支持,還涉及到日常的綠色辦公、綠色運營等方面。由此可見,綠色金融擲地有聲,已經從業務層面滲透至銀行發展的各個層面。
綠色金融的三個維度
基于現有的公開資料,本文將從綠色貸款余額、綠色貸款增速以及綠色貸款占比三個指標進行分析,分別反映銀行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增長情況以及信貸結構。
通過梳理統計,2019年六大國有銀行共投放綠色貸款突破五萬億元,共計5.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1%。
從投放數量來看,工商銀行綠色貸款投放最多,高達1.35萬億元,規模大于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投放總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分別位列第二位、第三位。
再來看綠色貸款增速,郵儲銀行增速最高,為27.78%,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緊隨其后,分別同比增長16.58%、16%,農業銀行增速為13.39%,高于全行貸款增速1.5個百分點。以上四家銀行跑贏13.31%的平均增長速度。
綠色貸款占比能夠反映銀行的信貸結構。早在2016年,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是“21家大型銀行的綠色信貸占信貸總量的比重接近10%”,而直到2019年,六家國有銀行的平均綠色信貸占比僅為7.46%。
其中,綠色貸款占比最高的是農業銀行,具體為8.91%;建設銀行綠色貸款占比8.37%,工商銀行的比重為8.06%。
綠色發展各有側重
不過,各家國有銀行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目標定位,對綠色金融推進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工商銀行無疑是綠色金融領域的“老大哥”。早在2017年率先提出“綠色信貸”發展理念并大力推進其建設,隨后進一步明晰了發展目標并完善體系建設,樹立了國有大行的典范。
工商銀行將綠色金融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
2019年,圍繞“美麗中國”建設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農業銀行將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要求貫穿于信貸業務各環節,實施全流程管控,嚴格執行環境和社會風險“一票否決制”。
農業銀行持續發力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同時,農業銀行致力打造服務模式領先、產品體系領先、市場份額領先的“綠色投行領軍銀行”。2019年共發行綠色債券7期,募集資金390億元,通過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債券、綠色銀團貸款、綠色并購等方式為企業提供融資逾900億元,資金投向清潔能源、綠色交通、污染治理與污水處理等領域。
2019年,建設銀行綠色金融的主題是應對氣候變化,授信審批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嚴控高環境和社會風險客戶信貸新增。重點支持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清潔交通領域、清潔能源領域,分別投放6057.48億元、3134.54億元。同時支持企業采用節能減排的新設備、新技術,向節能減排改造領域投放1363.18億元。
中國銀行于2019年制定并發布了《中國銀行綠色金融發展規劃》,引導信貸資源投向節能環保、清潔能源、 生態制造等綠色產業。充分發揮全球一體化優勢,大力支持“走出去”企業綠色項目融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出可持續發展債券、綠色資產支持票據等創新金融產品,為綠色產業開辟多種融資渠道。2019年在境內全市場發行貼標綠債 334 支,金額共3434.52億元;銀行間債券市場共發行137支綠色債券,金額共1916.16億元。
交通銀行近三年綠色類客戶數占比一直保持在99%以上,向清潔能源、水利環境、城市水務、城市軌道交通等低碳環保行業傾斜信貸力度,已向包括節能環保、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清潔交通、清潔能源、生態保護和適應氣候變化等綠色項目投放超120億元專項資金。
郵儲銀行持續加大對污染治理、清潔能源、綠色交通、供水節水等綠色產業支持力度,同時將限制性行業 列為“審慎進入類”,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實施差異化授信 政策,嚴控“兩高一剩”行業貸款。
此外,2019年郵儲銀行在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內成立了首家綠色支行——郵儲銀行湖州市吳興綠色支行,未來將積極探索綠色銀行在信貸資源、資金定價、產品創新、業務流程等方面的經驗。
國有大行作為綠色金融主力軍,應當充分發揮“頭雁”作用,推行綠色發展責無旁貸。綠色金融這一命題待解,仍需商業銀行以實際行動解答。隨著綠色金融頂層設計日趨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逐漸明晰,商業銀行探索綠色金融的意愿也會有所增強,實體經濟將通過金融這把“溫柔的手術刀”去除頑疾病灶,早日實現高質量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