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相對較長的進程上來看,“美元荒”真正的最終受害者可能還是美元。
北京時間3月31日晚間,美聯儲宣布啟動針對外國央行的回購工具,即FIMA Repo Facility(海外和國際貨幣機構臨時回購協議機制)。簡言之,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外國中央銀行,可通過質押從美聯儲獲得美元,從而對國內機構作為美元流動性的終極提供者,以緩解“美元荒”。美元指數應聲回落到100以下。
除了歐美國家,諸如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巴西等國家都擁有大量美債。一時間,市場討論升溫——究竟美聯儲這一機制是為了救自己(避免各國拋買債、以及支持后續更多美債發行),還是真的甘當“全球的央行”?中國是否需要這一機制?
美聯儲更多在于自救
“事實上,中國境內的銀行,并不算缺美元流動性,美聯儲這么做更多在于讓全球不拋售美債,否則會拉高長端收益率。” 一外資行交易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美聯儲近期采取的一系列釋放流動性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壓低短端的收益率曲線,若長端美債被拋售,則可能形成一個打擊和反作用力。
另一國有大行債券交易員也對記者提及,以前中國央行是和美國做貨幣互換,本身就伴隨著成本;而這一次的互換是要向美國質押美債,且定價機制也不一樣,這次是IOER(隔夜超額準備金)加25個點,但基本和原來互換的定價差別不大。
上述交易員提及,美國推出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后續長期美債發行將大幅放量,機構預計美聯儲可能擴表超4萬億美元,使得資產負債表擴至8萬億美元。預計4月、5月的融資規模都在1萬億以上,那么維持美元流動性的充裕,還是從美國自身角度考量的,畢竟美債的購買方遍及全球。而該讓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可以受益的說法可能有失偏頗。
根據美聯儲官網,FIMA回購機制將使FIMA賬戶持有人(包括在紐約聯儲銀行開戶的各地中央銀行及其他國際金融機構)能夠與美聯儲訂立回購協議。在這些交易中,FIMA賬戶持有人會暫時將其持有的美國國庫券與美聯儲交換為美元,然后可以將其提供給其轄區內的機構使用。除了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證券外,該工具還應提供替代性的美元臨時資金來源,從而有助于支持美國國債市場的平穩運轉。同時,這一工具還可與其他美聯儲與各地中央銀行建立的美元流動性掉期額度一起,幫助緩解全球美元融資市場的壓力。這一機制將增加美聯儲提供的服務范圍,于4月6日開始提供服務,并持續至少6個月。
3月19日就有市場消息稱,美國政府正在考慮發行50年期國債為經濟刺激方案提供資金。有觀點認為,如果政府真的選擇發行超長期國債,唯一有可能真正買單的就是央行,但這并不能解決政府債務比例上升的問題。
“美元荒”終將沖擊美元霸權
不可否認,美聯儲的FIMA仍是一個重要的美元流動性供給的來源。
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對記者表示,這個工具只適用于有很多美國國債的國家,如中國,日本等;由于使用回購獲得美元需要抵押品(美國國債),沒有太多儲備的央行則無法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其他發行儲備貨幣的央行也提供類似的回購工具。當然,這個回購工具的出現,也凸顯了美元流動性的緊缺,和美國國債隱現的拋售壓力。
即使中國并不缺美元,但底層流動性和信心的修復是需要時間的。“以往本幣互換發生在央行層面,其實一級交易商手里不缺錢,但往下就很難傳導,說到底這是一個信用體系的問題。”德國商業銀行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師周浩告訴記者。
無獨有偶,也有交易員表示,“美聯儲從開啟無限回購以來,一級做市商0.1%的隔夜回購5000億申購不足是常態,也就臨近月底多了一些,約2700億;再看中國境內美元市場,隔夜1%都鮮有機構融出資金,高收益美元債3月慘烈跌去1/3(境內中資機構也有布局),底層流動性修復還需要時間。”
盡管“美元荒”初期導致新興市場遭遇重挫,但周浩表示,從一個相對較長的進程上來看,“美元荒”真正的最終受害者可能還是美元。“美元荒”的背后固然反映出金融系統在危機來臨時的應激反應,但其根本上來說也會讓更多的投資者開始考慮選擇更加豐富的投資或者負債結構來面對可能隨時無序出現的“美元荒”。
周浩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元荒”的出現表明世界金融系統對于美元的依賴。但這樣的依賴如果存在風險,那么出于避險的需要,固然是依賴,也會最終慢慢改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