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銀行2019年年報的披露,備受外界矚目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最新情況也為市場所知悉。
截至目前,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以及光大理財這四家披露了2019年的經營情況,其中工銀理財和農銀理財分別實現3.3億和近3億的凈利潤,這對于成立、開業時間不長的理財子公司而言,實屬不易。
從各個銀行對理財子公司的發展規劃來看,各家行對理財子公司提升集團大資管板塊整體競爭實力寄予厚望,“大資管業務的核心平臺和旗艦品牌”、“頭雁”、“全球一流”等說法不一而足。
與此同時,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合作出現了新的進展。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3月16日,中銀理財與華夏基金“牽手”的一只集合資管計劃“華夏基金-中銀理財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備案,投資類型為混合類。
4家成立當年即盈利
3.3億,是“宇宙行之子”工銀理財交出的第一年成績單。
工商銀行(601398.SH)2019年年報顯示,作為工行的全資子公司,工銀理財實收資本160億元人民幣。2019年末,工銀理財總資產163.97億元,凈資產163.3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3.3億元。
與工銀理財的利潤水平接近的是農銀理財。截至2019年12月31日,農行全資子公司農銀理財總資產124.47億元,凈資產123.07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2.96億元。
建設銀行(601939.SH)2019年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集團口徑理財產品規模 21457.23 億元,其中本行理財產品規模20618.97億元,建信理財產品規模 838.26億元。
同期,建信理財資產總額152.17億元,凈資產150.6億元;2019年凈利潤為6000萬。
中行全資子公司中銀理財資產總額為102.33億元,凈資產101.75億元,截至2019年末,理財規模為744.92億元。
股份行方面,交銀理財的成績同樣可圈可點。截至2019年末,交銀理財總資產為81.77億元,凈資產80.89億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8911.54萬元。
光大銀行(601818,股吧)(601818.SH)2019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光大理財總資產50.21億元,凈資產50.04億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370萬元。
除了四大行和股份行,今年以來,城農商行的理財子公司設立推進呈加速勢頭。不僅杭銀理財正式開業、青銀理財獲批籌建;重慶農商行也成為首家獲批成立理財子公司的農商行。值得一提的是,青島銀行(002948,股吧)存續理財規模僅800多億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市場此前對資管規模1000億元以上商業銀行才能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預期。
在3月22日的銀保監會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將適當地增設理財子公司。
目前,已有近40家銀行宣布擬設立理財子公司,有11家正式開業,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規模約 1 萬億,不過相比存量理財的規模仍尚小。
對理財子公司寄予厚望
第一財經注意到,對于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各個銀行都投入了大力氣,部分理財子公司對于未來發展也有了非常具體的規劃。
從各個銀行對理財子的發展規劃來看,各家銀行對理財子公司提升集團大資管板塊整體競爭實力寄予厚望。如工行將理財子公司定位為“大資管業務的核心平臺和旗艦品牌”,光大銀行將理財子公司作為打造“一流財富管理銀行”戰略的重要支柱,交行將理財子公司視為實現最佳財富管理銀行戰略的“頭雁”。
一種模式是由原總行資管部門統籌其他集團資管子公司協同發展,這種模式下,高管基本來自原母行資管部,輔以金融市場部、同業業務部等相關條線的領導或核心骨干,這樣也有助于借助母行優勢,推動業務協同、搭建風控框架、完善公司治理,但具體分工和定位也有一定差異。
模式二是理財子公司與原資管部門短暫并存后自然撤銷。
比如,招行行長助理兼資管部總經理劉輝在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理財子公司與資管部將只是短暫并行,待存量業務處理完畢后將撤銷資管部。
此外,多家理財子公司通過委托模式將理財業務運營管理交由子公司。比如中行表示理財產品將以總行委托給子公司管理的形勢運營,產品的管理責任和風險仍在母行,理財子公司與母行簽署協議,履行受托管理責任。
在談到未來的發展規劃時,光大理財表示,面對2020年復雜的外部環境,在客戶端,打造好產品容器,做大現金管理類產品,做優標桿性產品,控制產品回撤,幫助投資者獲得穩健回報;提前布局養老理財、智能投顧等關鍵業務,把握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結合的大趨勢;多元銷售渠道與多場景嵌入,適度提高機構客戶占比,打造開放資管平臺。
“(光大理財)在投資端,以搭建全天候、多策略投資平臺為目標,提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與產品制造能力,擴大標準化投資占比,提高敏捷反應速度,把握交易性投資機會;非標投資主動篩選目標客戶,建立企業主辦資管機構的概念,提升綜合收益。”光大銀行在年報中表示。
不過也需要看到,不管是股票、股權類的權益投資,還是非標投資,理財子的具體投資中也面臨一些問題。
之前普遍習慣了“保本保收益的”客戶群體改變投資預期接受凈值型產品,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二是非標轉標的難度很大,即便是發行周期長于期限的產品,也有接受度的問題存在;三是股權投資的難度,比如對200人限制、投資門檻高、退出難的問題。
“我們遇到的一個情況是,有一個10億的需求需要發行一個相應的私募產品。按照200人的要求,平均每個人要拿出500萬,這個門檻并不低。從哪里找這200人?”某理財子公司人士透露。
此外,由于受歷史投資政策限制、投研能力不足等因素影響,債券一直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標的。但越來越多的理財子公司認識到,股票投資特別是長期投資的收益率顯著高于其他資產,應該加大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滿足客戶的多樣化投資需求。
理財子、基金再次“牽手”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3月17日,華夏基金備案了一單“華夏基金-中銀理財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備案信息顯示,該產品3月16日成立,到期日為2023年3月15日,投資類型為混合類。
業內人士表示,這是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公募基金合作又一單案例。這也意味著,中銀理財也成為繼建信理財之后又一家牽手基金公司的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在2019年與6家基金公司備案了6只新產品。
2019年7月至11月,易方達、大成、中歐、華泰柏瑞、建信以及華夏資本與建信理財合作設立了6只集合資管計劃。
“建立理財子公司是銀行適應《資管新規》要求的重要舉措,對資管行業影響深遠,對基金公司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深圳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副總對第一財經表示。一方面,理財子公司打破了銀行理財產品原有的約定收益特征,凈值化運作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它和公募基金的競爭地位,但另一方面,即使在《資管新規》過渡期之后,它相對公募基金依然有較大的優勢。
“理財子公司的渠道進一步打開,除了來自母公司的支持外,第三方渠道方面可能將影響基金公司的原有領域。”不過,該公募基金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表示,在某些市場特定階段,基金公司依然能有所作為,而凈值型公募產品方面,如果基金公司能發揮好自己的優勢,則有望在該領域蠶食銀行份額。
在中郵理財總經理步艷紅看來,根據理財子公司現有的投研能力,短期內可通過被動投資的方式或與其他機構合作FOF、MOM等方式切入權益類投資,后續在投研能力和配置能力成熟的基礎上,可拓展至主動權益、衍生品等更為復雜的領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