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剛披露的上市銀行2019年年報可以看出,各家銀行在2019年已經增加了“金融科技”的投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無接觸銀行”概念走俏,更加速了銀行數字化進程。
不僅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也增加了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業內人士認為,與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可以另辟蹊徑,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助其推進數字化轉型。如3月29日公布了業績報的長沙銀行(601577,股吧),在2019年就與阿里云、騰訊云、平安金融壹賬通、華為戰略合作,推動科技轉型;同時,截至2019年末,該行科技人員(含外包)較2018年末增長36.22%。
科技投入占營收的2.76%完成金融科技組織架構調整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梳理發現,近期已經公布的上市銀行業績報顯示,各家機構對于金融科技的投入日益增多。
如中國銀行在年報中指出,2019年,全行信息科技投入為116.54億元,同比增長15.15%。2019年中行信息科技投入占營收的比重為2.11%;郵儲銀行董事長張金良還在年報中表示,將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領域,同時加快科技人才引進,到2023年底實現全行科技隊伍翻兩番。
業內人士認為,與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可以另辟蹊徑,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助其推進數字化轉型。如長沙銀行黨委副書記、董事、行長趙小中在業績發布會上介紹道,2019年該行與阿里云、騰訊云、平安金融壹賬通、華為戰略合作,推進金融科技和業務的融合,極力推動數字化轉型。
“報告期內,長沙銀行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2.76%,科技人員(含外包)較2018年末增長36.22%。”長沙銀行首席信息官李興雙在該行業績報發布會上透露道。
2019年,被長沙銀行稱為是“數據驅動年”,全行加快了從“應用啟動”向“數字驅動”的動能轉換,逐步實現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同時,長沙銀行出臺了大數據建設三年規劃,成立數據創新實驗室和數據社區,構建數據平臺,提升數據賦能;網點智能化改造提速,智能設備迭代升級,金融科技廣泛深入應用,平均離柜率持續提升;上線開放銀行平臺,實現19個服務的標準化輸出,推動15個外部客戶對接和8家業務應用落地;探索組織模式和文化變革,加快部落制和敏捷轉型,完成6大部落、近千人規模的金融科技組織架構調整,大幅提升系統開發、數據分析和產品創新效能。
科技拉動零售轉型 零售客戶資產較2018年末增長28.91%
“長尾客群的拓展需要金融科技的賦能。”李興雙在長沙銀行業績報發布會上如是說。長沙銀行在其業績報上披露道,2019年,該行堅持科技引領,構建起“線上+線下”“客戶+賬戶”“數據+生態”“體驗+口碑”的融合發展模式,全面推動零售業務轉型發展。
截至報告期末,長沙銀行管理零售客戶資產(AUM)1822.38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28.91%;個人存款余額1350.37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31.30%;個人活期存款余額598.57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25.00%;個人貸款余額1020.00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43.24%。
零售業務規模擴張的背后,是零售客群的不斷壯大。據悉,該行通過工資代發、智慧項目、社保、醫保、養保等為主的批量獲客模式,實現客戶群的持續壯大。截至2019年末,長沙銀行的零售客戶數達1325.96萬戶,較2018年末增長22.23%。其中,財富客戶52.72萬戶,較2018年末增長26.98%;個人e錢莊APP月活躍用戶數(MAU)112.84萬人,較2018年末增長59.87%。
在零售業務的拉動下,2019年,長沙銀行資產總額為6019.98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14.31%;發放貸款及墊款本金總額2603.23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27.36%;吸收存款本金總額3871.78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13.47%。
在盈利方面,2019年,長沙銀行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0.80億元,同比增長13.43%;實現營業收入170.17億元,同比增長22.07%;其中,長沙銀行實現非利息凈收入47.39 億元,同比增長98.23%;實現利息凈收入122.78億元,同比增長6.30%,占營業收入的72.15%。
在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19年末,長沙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22%,較2018年末下降0.07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79.98%,較2018年末上升4.58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16%、10.76%和13.25%。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