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平安銀行(000001,股吧)邁入轉型新階段的元年,我們打造全球領先、中國卓越的智能零售銀行的戰略不會變,繼續保持零售和大對公六四開的比例不會變,加強對公和零售協同發展的思路不會變。”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在平安銀行2019年年報發布會上致辭時明確指出了平安銀行下一步轉型升級的方向。
在此前三年零售轉型中,平安銀行用70%的零售利潤貢獻率圓滿完成了零售轉型第一階段任務。客觀來看,此前零售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公業務的極力壓降,對公做精便是平安銀行提出的重要戰略。而在平安銀行零售轉型的第二階段,對公業務顯然不能僅僅是壓降而是要進一步發力,2019年下半年開始平安銀行高管層多次表示發力對公,但數據上卻未馬上見到明顯起色。
直到2019年第四季度,隨著資本補充到位后,平安銀行對公業務開始顯著發力。2019年四季度,平安銀行對公貸款、存款均環比大增。其中,單季度對公貸款增量接近900億元,不僅高于同期零售貸款增量,也相當于前三季度該行對公貸款增量的2.6倍。平安銀行發力對公未來可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此前對公3+2+1戰略的基礎上,此次2019年報發布會上平安高管層首次提出了交易銀行三張名片的戰略打法。
這三張名片究竟是什么打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此采訪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張小璐,張小璐首次詳解平安銀行下一步對公升級的重要王牌之一三張名片戰略。
要解讀三張名片,首先要搞清平安銀行對公升級的3+2+1戰略,即重點發力行業銀行、交易銀行、綜合金融三大業務支柱,聚焦戰略客群和小微客群兩大核心客群,堅守一條資產質量生命線。
而三張名片策略是平安銀行交易銀行的最新升級戰略。
張小璐表示,供應鏈金融、平臺金融和大宗交易是交易銀行正在著力打造的三張名片。與以往相比,這三張名片都有了很大的升級。
首先是供應鏈金融,作為平安銀行在深發展時期就已經積累了領先優勢的的重要業務板塊,過去三年有一些地方存在一定風險,現在基于對行業更深刻的理解,平安銀行正在重塑這一業務板塊。
“我們發現,供應鏈金融主要針對對象是央國企,而對央國企來說,他們融資不難,但他們的管理很難。比如某國企客戶,他們每年的交易量達七八千億,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客戶數達二十至三十萬家,產業鏈遍布全國,存在異地授信交叉,盡職調查困難,應收賬和小額高頻交易的痛點,所以盡管他們在其他銀行有充裕的授信,他們的痛點依然沒有被傳統金融服務解決。平安銀行試圖用科技的手段實現授信通天下,這是供應鏈金融要做的事情。”張小璐表示。
張小璐進一步指出,第二張名片是平臺金融。依托口袋財務app,在原有簡單疊加零售功能的版本上,在第一季度對口袋財務進行變臉計劃,針對完全不同的客群實現特色定制。為企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打造符合他們特色需求的平臺,不僅能滿足支持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需求,還可以支持企業日常經營、流水、繳稅等多種需求。比如在第一季度,平安銀行將上線部分地區試點功能,用戶不用去繳稅大廳,可以通過平安銀行口袋財務app完成繳稅。
第三張名片是大宗物流。大宗商品的交易環節多且復雜,資金需求量大,企業需要把資金盤活增加企業的流動性。針對這個特點,平安銀行整合集團內部資源,利用科技優勢和生態優勢,打造大宗商品的融資平臺。
雖然管理層對平安銀行的對公轉型表達了充分的肯定和信心,但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影響卻不容忽視。張小璐對此指出,在平安銀行去年下半年以來發力對公以來,今年一季度本來醞釀給市場一個大驚喜。但受疫情的影響,原定的大驚喜可能難以實現,但依然可以給市場帶來好消息,疫情期間對公的業績依然在持續增長。平安銀行對此也采取了足夠的應對措施,比如口袋財務app專門針對疫情為為企業客戶提供移動辦公服務,完成居家考勤、培訓、發薪、審批等工作,并上線線上開戶服務,疫情期間減免多項企業服務費用等,幫助中小企業居家正常經營,同時確保對公轉型順利進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