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郝亞娟/張榮旺/上海報道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多次發聲鼓勵理財子公司設立。2月初,銀保監會副主席
曹宇提到,在前期已批準16家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理財子公司數量,對風險管控能力較強、總資產及非保本理財業務達到一定規模的銀行優先批設。
隨著理財子公司的陸續進場,理財子公司的資產投向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從各家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來看,權益類投資有所提升。某國有行理財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營報(
博客,
微博)》記者:“近期我們一直在加倉權益類資產,未來權益類資產的比重還可能提高。”
17家理財子公司已獲批
2月11日,青島銀行發布公告,近日收到《中國銀保監會關于籌建青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批復》。根據該批復,青島銀行獲準籌建青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青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由青島銀行全資發起設立,注冊資本擬為10億元人民幣。
這也是2020年以來首家獲批籌建的理財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17家銀行獲批成立理財子公司。
2月1日,人民銀行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中提到,要進一步推進理財子公司設立,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進一步增加理財子公司數量,對風險管控能力較強、總資產及非保本理財業務達到一定規模的銀行優先批設,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參與設立理財子公司或合資設立外方控股的理財子公司。
與理財子公司密切相關的存量資產如何處置、如何解決新老劃斷的問題仍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某上市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坦言,理財子公司成立以來,首先要解決風險隔離問題,比如解決原來存量資產的問題,解決老產品、新產品轉型的問題等;同時,理財子公司還需提高風險把控能力,提高組織資產能力,并盡快建立好獨立的風險審批、運營系統等。
為滿足資管新規的要求,部分銀行在理財業務存量處置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在過渡期內完成整改以滿足監管相應要求,多數銀行頗有壓力,主要體現在非標回表和凈值化轉型兩方面。
加倉權益類投資
從目前市場的
理財產品來看,各家理財子公司都在發行新產品以承接到期資金。大致來看,各銀行理財子公司多采用了“固收+”策略,從傳統債券資產投資轉向大類資產配置,從被動管理型向主動管理型轉變。
在發揮銀行傳統固收投資優勢的同時,理財子公司也在逐步加大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國盛策略團隊認為:“銀行理財加配權益是大勢所趨。非標資產配置受限,理財資金存在替代性資產配置需求,同時債券等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也在下行。因此,股票等權益類資產配置性價比凸顯。” 據
國金證券(
600109,
股吧)測算,2020年銀行理財將為A股帶來的增量資金規模約1450億元。
談到理財子公司權益投資的思路,交銀理財總裁金旗也提到,重點要加強投研建設,一是做好人才培養、吸引外部一流人才工作;二是與頭部非銀機構加強合作,做大FOF、MOM;三是在策略上,所有的權益投資都要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重點支持行業等進行。國金證券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可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市場,也可以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市場。銀行理財業務向銀行理財子公司轉型初期,理財資金或更多地通過間接方式投資股票市場;隨著理財子公司逐步成熟,特別是對于實力雄厚的大中型銀行來說,可以較快速地建立和完善投研體系、提高凈值化產品管理能力,因此可以更早地開始直接投資股票市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沖擊下,銀行理財子公司資金“逆勢”流入成為A股也引起市場關注。來自交銀理財的研究認為,疫情對市場的影響是短暫的,有關方面正在研究恢復生產、穩定經濟的政策措施,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和落地,會對改善市場預期、防止非理性行為起到比較好的作用。
建信理財認為,堅持長期投資是投資取得理想收益的關鍵因素。從長期來看,經濟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機會更值得關注,當前A股處于未來2~3年“小康牛”的上行趨勢,疫情只是一次小波動,A股本身長期向好的運動趨勢不會被改變;同時,市場短期的震蕩還將帶來長期配置機會,因疫情沖擊下調形成的市場底部,有可能將成為全年最佳的配置時點。
(責任編輯:馬慜 )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