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并未影響既定的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相關外資機構準入及法律修訂工作依然在有序進行。
2月14日,央行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推出了支持商業銀行設立專業理財子公司和投資子公司開展非上市公司股權等投資、提升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等7項具體措施;同時,在更高水平上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推出了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市場準入、促進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金融營商環境等11項措施。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意見》立足于更好發揮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金融改革創新引領作用,更好發揮上海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面的先行先試作用,就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明確了兩方面重大舉措。
“金融市場的開放舉措受到國際上的普遍歡迎。目前,A股已經納入明晟(MSCI)指數和富時羅素新興市場指數,中國債券市場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2019年,外資流入顯著增加,境外投資者凈增持境內債券和上市股票1280億美元。中國金融市場正在持續釋放強大的吸引力。”陳雨露稱。
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試先行
臨港新片區的金融創新探索對我國金融市場改革、提升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影響力至關重要。
《意見》指出,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支持臨港新片區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點產業。
比如,試點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按照商業自愿原則在上海設立專業子公司,投資臨港新片區和長三角的重點建設項目股權和未上市企業股權。鼓勵保險機構依法合規投資科創類投資基金或直接投資于臨港新片區內科創企業。
再比如,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為臨港新片區內高新技術產業、航運業等重點領域發展提供長期信貸資金,支持區內重大科技創新及研發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在“展業三原則”基礎上,為區內企業開展新型國際貿易提供高效便利金融服務,支持新型國際貿易發展。
去年8月6日,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標志著臨港新片區正式設立。而在政策頒布后,銀行業就開始啟動了自貿區新片區的金融服務方案,助力一大批在新片區注冊的企業嘗鮮自貿區的紅利政策。
例如,中國銀行成立新片區分行,為多家新片區企業開立自由貿易賬戶,辦理了首批人民幣存款和貸款業務,完成了自貿區新片區首筆綠色貸款的發放,開展了首批新片區的結算便利化結算,搭建了第一個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
此前,在銀保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張欣園表示,除了傳統領域外,新成立的分行更多的是聚焦于產業,包括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圍繞海內外客戶在新型的國際貿易、跨境貿易方方面面為企業提供一個全周期、全流程、智能化的綜合金融服務。
陳雨露表示,《意見》聚焦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創新能力和全球影響力,有三方面亮點:一是對標國際最高標準,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二是推動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三是注重加強金融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風險防控。
“《意見》在上海前期改革開放實踐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深化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開展人民幣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發展人民幣利率期權等試點,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者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配置人民幣資產。”陳雨露稱。
金融業開放不受疫情影響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不會受到疫情影響。”陳雨露表示。
《意見》顯示,要在更高水平上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包括在依法合規、商業自愿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在上海設立理財子公司,試點外資機構與大型銀行在上海合資設立理財公司,支持商業銀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選擇符合條件的、注冊地在上海的資產管理機構作為理財投資合作機構;支持外資機構設立或控股證券經營機構、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落地。推進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在上海率先落地等。
陳雨露表示,金融業是競爭性行業,擴大開放有助于引入競爭,促進繁榮和創新。從實際工作推進看,疫情并未影響既定的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相關外資機構準入及法律修訂工作依然在有序進行。這次《意見》的出臺,就是一次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在更高水平上推進金融開放的充分體現。
近兩年來,金融系統已經集中推出了超過40條金融開放措施,目前,絕大多數開放措施已經落地,少數幾條措施正在修改對應的法律法規,不少外資機構已經獲準實現對相關金融機構的控股,或進入中國市場實際開展業務。特別是2019年以來,提速的中國金融開放成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推進器,而外資凈流入也成為資本市場繁榮穩定的重要助力。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表示,外資凈流入和指數漲跌呈現出高度同步性,且前者往往是后者變動的先行指標。截至1月20日,北向資金月內連續凈流入逾580億元,但在疫情發酵之后,春節前最后3個交易日則出現了近200億元的資金凈流出。2月3日,開市首日A股補跌,北向資金創下史上最高的相鄰交易日凈流入差(從單日凈流出118億元逆轉為凈流入182億元),或為后市企穩提供了重要支撐。
程實認為,疫情的發生和演化也對金融體系如何靈活運用各類政策工具積極應對風險,做好市場監管和支持實體經濟提出了挑戰,2020年中國金融開放或將考慮到特殊時期的穩定因素,在遵循相應時間表的前提下審慎推進。
陳雨露表示,下一步,在擴大金融業開放的同時,將注重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盡快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建好各類“防火墻”,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使監管能力與開放水平相適應。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面,將繼續建立健全“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堅持服務實體經濟與防范跨境資本流動風險并重,防范短期投機性資本大進大出。此外,還將加強跨境監管和處置合作,全面落實金融領域的關鍵國際標準和準則,降低跨境監管套利和風險跨境傳染,堅決維護好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上市融資
在提升金融配套服務水平上,《意見》表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各類知識產權服務與評估機構積極開發構建專利價值評估模型或工具,促進知識產權交易和流轉。研究支持為外國投資者直接參與科創板發行和交易提供便利匯兌服務。
1月20日,在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期間,時任上海市市長應勇表示,上海將全力支持、全面配合中國證監會和上交所做好相關工作,制定并實施促進科創企業發展的“浦江之光”行動。到2019年底,上海地區有13家企業成功上市,融資額達150億元。下一步,上海將抓好落實,進一步發揮科創板的示范效應、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支持和鼓勵更多科創企業上市,加快讓科創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產業優勢。
此外,《意見》還提出,一是推動G60科創走廊相關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創業投資基金類債券、雙創債務融資工具、雙創金融債券和創新創業公司債。
二是探索建立一體化、市場化的長三角征信體系,向社會提供專業化征信服務。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進一步完善跨區域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加大信息歸集共享和開發利用力度,服務小微企業信用融資。支持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實現長三角企業和個人借貸信息全覆蓋。開展長三角征信機構監管合作,試點建設長三角征信機構非現場監管平臺。
三是推動長三角綠色金融服務平臺一體化建設。在長三角推廣應用綠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統,推動區域環境權益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加快建立長三角綠色項目庫。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