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發行的產品類型而言,目前已覆蓋固定收益類、混合類、權益類等,但仍以固收類傳統銀行優勢產品為主,再通過FOF、MOM和私募股權等形式輔以部分權益類投資。 ]
理財子公司在今年的發展將邁上新的臺階,業內預計部分理財業務轉型突出、規模較大的中小銀行將成為新一輪主力。
目前,已有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營運之初,產品先行。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1月10日,6家早先起步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發行348款理財產品,其中,約63%為封閉式凈值型產品,約34%為開放式凈值型產品,還有9款為非凈值型產品。期限上來看,受資管新規禁止期限錯配要求,產品期限有所拉長,過半產品為1~3年,約20%產品為3年以上。
如今,各家理財子公司都在推新產品以承接到期資金、做大規模。就發行的產品類型而言,目前已覆蓋固定收益類、混合類、權益類等,但仍以固收類傳統銀行優勢產品為主,再通過FOF、MOM和私募股權等形式輔以部分權益類投資。
不過,就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進程來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不及預期。興銀理財總裁顧衛平曾提及,資管新規過渡期已經度過三分之二,與之對應,全行業符合新規的新產品應該達50%以上,但實際上只有不到30%,而且新產品的結構也可能不太合理。
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總裁王翔認為,資管新規落地前,銀行理財基于銀行信貸業務、金融市場資金同業業務的傳統優勢,逐步形成資管部以債權類資產投資為主的業務模式;同時,負債端個人理財客戶已長期適應預期收益型產品。所以現階段,從資產與負債兩端的“路徑依賴”出發,理財子公司以固收類產品為主線布局更能順應目前的自身能力和客戶需求。
在權益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方面,一方面對投資經理要求較高,理財子公司需建立具備吸引力的長效考核人才機制吸引優秀人才,而目前團隊還在建設當中;另一方面,傳統理財投資者已經習慣于預期收益型產品,接受凈值化產品很難一蹴而就,現階段直接通過波動較大的權益型產品替代傳統產品來服務客戶,客戶接納需要一定的時間。涉及權益的產品設計,更多從“偏債混合”、“絕對收益”、“資產配置”等控制凈值波動的思路出發較為合理。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理財子公司在權益類投資、商品及衍生品等領域的投研能力增強,產品也將越來越豐富全面。各大銀行理財子公司掌門人也多次提到,公司將做好全產品系列的業務布局。比如,興銀理財在開業當天便發布“八大核心”產品框架體系,涵蓋現金管理、純債投資、固收增強、項目投資、股債混合、權益投資、多資產策略、跨境投資在內的主流產品線,并提出了構建資管生態圈的發展思路。
另外,各理財子公司結合自身優勢,在大而全的產品體系上也在著力打造特色化優勢,深入挖掘自身特色產品和拳頭產品。例如,建信理財產品依靠地理優勢,緊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設計了“1+5”產品體系框架,并致力以指數投資方式切入資本市場;中銀理財借助中銀集團全球布局優勢,推出“全球配置”系列產品,為客戶提供境內最全面和多樣化的外幣資產管理解決方案;農銀理財以天然的基因優勢,面向三農客戶推出具有農行特色的惠農產品(000061,股吧),服務普惠金融。
事實上,不同的產品體系規劃也凸顯了理財子公司的差異化戰略定位。比較國際資管行業的布局,我國銀行資管也正根據各自稟賦的不同,探索不同的業務模式。有分析將銀行資管業務模式分為大致三類,分別是綜合服務商模式(覆蓋狹義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等業務)、核心服務商模式(三種業務中取其二)和專業服務商模式(專注狹義資產管理領域)。
王翔認為,理財子公司相對其他類型的資產管理機構,發揮母行渠道資源優勢是其發展的重要條件。母行可以是負債和資產的雙重來源,稟賦不同,理財子公司的差異化發展側重也可不同。
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副行長謝偉曾表示,理財子公司成立以后,必須要面對剛性兌付打破以后經營模式定位問題。當前理財業務回歸本源已形成共識,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經營模式轉變是基礎。理財子公司既要脫離母行、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又要與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相區別,尋求專業化、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發展路徑。
不少業內人士也認為,要想平穩度過資管新規過渡期,則必須在合規的前提下,加強投研能力和中臺能力建設。
光大理財公司總經理潘東曾撰文建議,產品端上,銀行和理財子公司對照通知梳理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體系,確定清晰可行的產品改造路徑和時間表;投資端上,重點是要提升對央票、同業存單、利率債等短久期貨幣市場工具的投資和交易能力,做好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大類資產配置。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