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來,中國將國家治理現代化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工作中。無論是經濟治理領域的“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扶持和保護中小企業”,還是“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亦或是文化治理領域的“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社會治理領域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以及生態治理領域的“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等,都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在統籌推進中的具體體現,在現階段疫情防控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從長遠角度考慮,還存在諸多提升空間。
繼續提高疫情防控工作透明度和有效性,對穩定公民的預期、穩固全球投資人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非常重要。對中國經濟而言,疫情可以轉“危機”為“契機”,取決于各級政府能不能以此事件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針對疫情過程中顯現的綜合應急管理體系、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問題,以及疫情過后經濟生產的恢復需要重視的產業發展、營商環境等經濟治理問題,畢馬威從第三方視角進行簡要評述。
完善綜合應急管理體系
01 應急管理體系在此次疫情防控發揮重要作用
依據2006年發布《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2020年1月23日,浙江省和廣東省兩省先后宣布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至今已有30個省(區、市)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使得疫情防控有法可依、有力執行。
2020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國家衛健委、財政部、工信部、海關總署、交通運輸部等國家部委紛紛出臺應急響應政策,保障醫療救治、物資供應等。更多救援人員、設備、物資抵達湖北,武漢緊急建設臨時醫院……系列扎實、高效、有力的舉措,為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提供了堅實保障。
疫情發生早期,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及時通報疫情情況以及分享技術信息,分享部分毒株的全基因組序列。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向中國政府表示感謝,認為體現了中國在全球衛生領域的領導作用,并贊揚中國應對此次疫情時的公開透明、數據共享以及迅速響應。
02 下一步提升空間
在中長期,中國應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跨部門、跨區域、跨國界的應對突發事件的現代協同治理模式,不僅對控制疫情有重大意義,也將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
在短期,中國應針對當前應急預案執行層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優化:
一是主動預警和提出問題方面,各級別應急預案已建立,但由于公共衛生事件動態發展的特性,在變化過程中各級決策機構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未充分發揮。
二是在評價證據和信息透明方面,由于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突然性和決策的迫切性,各級決策機構對于獲得的信息(證據)可靠程度的評價和決策產生時限要求之間平衡的建立還不夠完善。
三是在應用證據形成決策和快速反應機制方面,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建立,但動態綜合的指揮決策機制不完善。防控和應急管理各相關部門之間的橫向分工不明確,各部門決策之間形成綜合決策的能力以及整體防控、應急決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01 公共服務體系是防控疫情的重要保障
充分發揮社會和公民主觀能動性,發揮社會公共服務的強大作用,對擊退疫情是至關重要的。在應對疫情防治所需要的公共服務,政府可以通過向市場購買的方式,通過市場充分競爭優化配置資源而實現。在疫情防控期,企業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效率優勢、資源優勢以及與經濟社會的溝通優勢,而政府也可以通過購買企業的專業服務積極應對疫情。社區服務和防控也是戰勝疫情的關鍵環節,此次聯防聯控機制下,各地政府部門協同居委會、村委會實施群防群治,網格化、地毯式管理,防止疫情輸入蔓延。用一線的靈活高效和精準施策,鋪設一張滲透到社區和農村的疫情防控網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
02 下一步提升空間
中國在取得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投資力度,積極向第三方、市場化機構購買社會公共服務,促進經濟社會包容性、可持續發展。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例,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康中國”戰略,圍繞這一戰略及疫情警示,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系統集成戰略部署。提升各級衛健部門在本級政府組織架構中的重要性,完善醫療衛生領域決策機制,提高決策質量。醫療設施、醫藥耗材儲備、醫療人員儲備是一個國家強大能力的體現。疫情凸顯了中國應急(300527,股吧)醫療物資儲備、采購、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可探索完善增加國家醫療物資存儲點和配發中心,提高24小時應急空運和陸運能力,鼓勵市場儲備,國家需要時享有合同采購權。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識別、診斷、救治能力仍顯薄弱,對重大傳染病的防控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繼續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積極應用“互聯網+”助力醫療服務覆蓋每個公民。
危機重在預防而非事后的補救,社區治理體系的作用更應該發揮在日常。發育良好的市民社會和社群組織不但可以從多方面彌補政府的不足,而且能夠起到與政府工作良性互動的作用,使社會成員對于國家更加具有向心力和認同感。未來可進一步完善社區治理在日常管理服務的作用,開展健康教育、法治知識普及、人員流動信息登記等,增強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感,形成社會成員之間監督機制。
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
01 新技術、新業態成為疫情防控有益助力
在此次疫情防治中,中國完善的產業體系、厚積薄發的科研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抗擊疫情的強力武器。疫情爆發后,生物技術、超算技術、5G、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無人機、特種物流等技術在疫情防治、恢復生產中被廣泛應用。
多個超算中心發力協助中國疾控中心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科研人員利用超算進行靶點探尋、新藥篩選、先導物及試驗優化、藥理毒理等研究工作。很多企業也相繼宣布免費開放算力,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工作,幫助科研機構縮短研發周期。
北京于2020年1月30日上線疫情地圖,基于北京市衛健委發布的疫情數據信息,通過可視化的地圖形式,在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向公眾直觀展示北京市各區累計確診疫情病例、累計治愈數量及當前疫情分布等情況。
上海推進遠程診療、診療數據上“云”。應用了針對防疫特定場景設計的5G防疫智能機器人,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協助開展護理、消毒和清潔等工作,盡可能地減少人員交叉感染風險、提升病區隔離管控水平。
02 下一步提升空間
當前階段,就需要快速行動,前瞻部署疫情后經濟恢復政策,短期內重點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旅游、餐飲等企業恢復運營,政府提供金融、財稅等支持,企業積極尋求線上商業模式轉型。中長期來看,科技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新經濟必然在中國未來發展中發揮愈發重要的作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不僅僅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公共安全治理、提升城市運行效率,醫療技術攻堅等關鍵領域大有可為,在更廣闊的產業領域,在幫助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方面,人工智能更將發揮核心引擎的作用,需要重點支持。各行各業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又將提高社會應對各種公共安全和健康挑戰的能力、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質量。健康產業本來就是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通過這次疫情公眾對健康意識將進一步提高,如保健服務、遠程醫療、運動娛樂等發展空間會進一步打開。“宅家期”培養了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用戶習慣,相關業態將迎來蓬勃發展,可進行重點引導和扶持。
優化營商環境,扶持和保護中小企業
01 中國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給中小企業增強發展信心
近年中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推進自貿試驗區等制度創新高地打造營商環境高地,重視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此次疫情使得大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利潤微薄且固定成本高的中小企業遭遇嚴重壓力。各地政府積極協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蘇州率先發布“蘇十條”,此后上海、北京、廣東、山東、浙江紛紛跟進,政策中“減租減稅”、“降低貸款利率”、“緩繳社保”等為企業解決燃眉之急。另外,中國貿促會于2020年2月2日向浙江某制造企業出具全國首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助力企業維護特殊時期合法權益。
02 下一步提升空間
疫情對于宏觀經濟有一定影響,會加大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可控的。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的運行態勢不會改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力也不會因暫時的疫情而減弱。
但面對中小企業當前面臨的巨大壓力,短期內政府有必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民企紓緩困難,更加全面和精細的制定幫扶政策和復工引導政策,涉企的決策流程就應該“涉企”,讓企業參與意見反饋、訴求反映,提高政策的精準性、有效性。
而從長期來看,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放松市場準入管制,提高監管效率,全面優化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以及稅收政策,做出有利于中小企業長期成長壯大的政策安排。
相信通過科學研判疫情形勢,統籌把握防控政策的尺度和時效性,不斷引導社會理性應對,中國一定能夠戰勝疫情。能夠在疫情防治過程中積極反思和改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法治環境,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堅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充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相信中國經濟全年增長有可能超出預期。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畢馬威KPMG。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