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罰單中多次出現了審查不到位、貸款用途管控不力等字樣
小長假還沒完全結束,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就收到了一張來自監管的罰單,直指其存在15項違規行為,主要集中在汽車金融、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現金分期、代銷業務等方面,合計被罰款720萬元。
據了解,這張罰單的處罰決定日期為2020年1月20日,這并非平安銀行2020年以來收到的第一張罰單。今年1月,平安銀行杭州分行因流動資金貸款貸前調查不盡職,被浙江銀保監局處以罰款50萬元。
此次,深圳銀保監局披露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平安銀行的多項主打業務也存在跨越紅線的事實,暴露了該行風險控制措施并未落到實處。事實上,平安銀行北京分行也曾因存在違規在個人經營貸款過程中搭售高額人身險產品的問題,而被國務院通報。
根據處罰信息,平安銀行15項違法違規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集中在汽車金融、個人消費貸款、代銷業務等,均屬于零售相關業務條線。資料顯示,平安銀行主要目標市場在零售業務、信用卡以及中小企業等方面。
其中,涉及汽車金融的共有6項違法違規行為,分別為:汽車金融事業部將貸款調查的核心事項委托第三方完成;汽車消費貸款風險分類結果不能反映真實風險水平;汽車消費貸款和汽車抵押貸款貸前調查存在缺失;汽車消費及經營貸款審查不到位;個別汽車消費貸款和汽車抵押貸款用途管控不力,貸款資金被挪用;個人汽車貸款和汽車抵押貸款業務存在同一抵押物重復抵押等。
涉及個人消費貸款相關違法違規行為,主要在于:個人消費貸款風險分類結果不能反映真實風險水平;個人經營性貸款分類結果不能反映真實風險水平;個人消費貸款及個人經營性貸款用途管控不力,貸款資金被挪用;部分個人消費貸款未按要求進行受托支付;信用卡現金分期用途管控不力等方面。
平安銀行的代銷業務行為主要聚焦在:代理保險銷售的人員為非商業銀行人員;代銷產品風險評級結果與合作機構評級結果不一致,未采用較高風險評級的評級結果;代銷產品底層資產涉及本行非標資產,沒有實現代銷業務與其他業務的風險隔離等。
此外,在理財方面,平安銀行也存在“雙錄”管理審慎性不足,理財銷售人員銷售話術不當的情況。早前,平安銀行曾因員工違規私自銷售保險等非銀行理財產品,而被天津銀監局處罰。
而根據國務院-中國政府網2019年11月的通報,借款人反映平安銀行北京分行在辦理貸款過程中,存在強行將購買保險與貸款進行掛鉤、違背借款人真實意愿、損害其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辦理貸款時必須上保險,貸款額度與保費金額掛鉤,不買保險則貸款利率上調等。
柒財經旗下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發現,剛剛入主平安集團任職總經理的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還在2020年1月時撰文稱,銀行必須以客戶為中心,深入分析行業,圍繞客戶需求打造全方位、立體式產品服務體系。
然而,平安銀行卻在幾天后因多項業務違規被深圳銀保監局處罰720萬元。作為一家總部在深圳的商業銀行,平安銀行可謂是深圳的招牌,而這個招牌的背后是保險帝國的構建者——平安保險。
以此來看,平安銀行兜售保險無可非議,但強制搭售則不可取。早在2018年,平安銀行上海分行、平安銀行上海浦南支行、平安銀行上海古北支行就曾代銷保險問題而被處罰。其中,涉及的違法行為包括未取得經營保險代理業務許可證繼續從事保險代理業務、代理銷售保險產品過程中欺騙投保人等。
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梳理發現,在此次的罰單中多次出現了審查不到位、貸款用途管控不力等字樣。換句話說,平安銀行在貸前、貸后的審查以及風控手段缺位,或將該行業務帶來極大風險。
根據謝永林介紹,在風險管理方面,平安銀行搭建貸前、貸中、貸后AI風控機器人,打通個貸、汽融、信用卡等產品風險管理系統,實現風險前、中、后業務全面AI化、統一化客戶管理。
監管趨嚴的情況下,平安銀行的風控手段失效?還是AI水平不達標?尚未可知。一個數據顯示,2018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75%,同比上升0.05%,2019年上半年則下降至1.68%。(文 / 張莫)
來源: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