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方式變革給傳統終端帶來持續沖擊。隨著銀行網點減少、升級,作為產業鏈下游ATM機設備商的發展壓力亦陡然加大,如何轉型自救正在成為行業性挑戰。
近期,國內ATM(自動柜員機)制造商御銀股份(002177,股吧)(002177.SZ)發布的2019年度業績預告引發關注。公告披露2019年度上市公司預計盈利4700萬元~7000萬元,同比扭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盈利中的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為8000萬元~9000萬元,主要來自證券投資收益,而扣非后凈利潤仍為負。
與炒股收益業績最大亮點形成對比,在主營業務上,御銀股份2015年以來始終未能扭轉頹勢,收入、利潤逐年下挫。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注意到,在銀行智慧網點轉型大潮中,ATM設備商顯然亦進入洗牌期,如何真正激活主業完成“自救”,大多數公司仍未看到明確效果。不過亦有一些機構通過多場景出擊進行技術能力復用真正走出單一設備商定位,但其轉型之路是否具備可復制性仍要觀察。
ATM設備商境遇告急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歷年統計數據,2015年一季度到2019年三季度,銀行移動支付筆數從13.76億筆增長到272.74億筆,金額從39.78萬億元增長到86.11萬億元。
截至第三季度末,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ATM機具108.88萬臺,環比減少1.16萬臺,環比下降1.05%,同比下降3.53%。央行曾在2018年第一季度調整了ATM機的統計口徑——不僅統計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布放的自助存取款機、自助繳費終端等傳統自助設備,還新增統計了自助服務終端、可視柜臺(VTM)、智能柜臺等新型終端設備。統計口徑調整后,ATM數量短暫出現上漲后,持續緩慢回落。
支付方式向移動端轉移、使用現金頻率下降的大勢讓ATM設備商頗感“回天無力”。以御銀股份為例,在主營業務上,其自2015年以來業績每況愈下,始終未能扭轉頹勢。同花順(300033,股吧)iFind信息顯示,2015年開始,御銀股份營收和利潤開始逐年下滑,到2018年報出現首次虧損近一億元。
根據御銀股份2019年中報,其主營業務主要來自ATM產品銷售、ATM運營服務以及ATM技術、金融服務和ATM融資租賃。其中,第三類技術服務收入近年在營收占比中逐步成為重點,但仍未能覆蓋產品銷售業務大幅滑落的缺口。2015年~2019年中報期間,其ATM產品銷售的營業收入占比已從75.23%下降至11.59%。
有支付行業人士告訴記者,ATM供應商一般要建立研制、銷售、維護服務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是兩個基本盈利來源。但隨著銀行網點減少以及現金使用率的降低,ATM終端數量萎縮,相應的維護量也必然下滑,無論從銷售還是運營服務,都會受到沖擊。
根據御銀股份2019年中報,公司全部主營收入項目均出現下滑。其中核心的ATM銷售收入占比從上年48.33%下滑至11.59%,收入同比減少90.63%。在收入結構轉型中逐漸擔當重任的“ATM技術和金融服務”占比從上年30.88%上升至51.76%,但收入金額減少了34.5%。
在風云變幻的市場因素之外,御銀股份自身也一度未能“踩準”發展路徑。
記者查閱其早年招股書和財報發現,公司2007年IPO及2009年定增募資時資金主要投向為ATM網絡建設項目。該合作運營模式未見明顯效益后,相關項目變更為融資租賃方向,近年來其業務中心鎖定設備制造。在2019年中報中,融資租賃業務和合作運營業務收入占比僅為3.46%和8.52%,下滑幅度分別將近40%和70%。
前述支付行業人士透露:ATM運營業務用卡環境密切相關,經營管理復雜。“由于收入主要來自跨行交易手續費分成和中間業務收益分成,就需要單臺ATM跨行交易必須達到一定筆數,隨著ATM跨行交易量下降,該服務的利潤就難以持續。
替代性崛起的收入來自房屋租賃和證券投資。根據財報,2019年上半年御銀股份共確認投資收益4892.92萬元,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收益4373.56萬元。到2019年三季報,其投資收益已經達到9102.37萬元,占營收超過60%,成功幫助公司實現扭虧為盈。
智能化、多場景突破口效果待考
業內共識在于,ATM國內市場萎縮是不爭事實,但隨著銀行智慧網點轉型不斷深化,終端的升級成為必然,設備商發力銀行網點智能升級改造以及對公業務電子化改造成為必選項。
事實上,智能化轉型方向在御銀股份、廣電運通(002152,股吧)(002152.SZ)、恒銀金融(603106,股吧)(603106.SH)等公司財報中均有明確提出。不過,御銀股份轉型在業績數字和財報表述中尚未見到明確效果,對此御銀股份截至發稿尚未給出回應。
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風險治理實驗室主任車寧就職于某大型銀行,他表示,ATM設備商自身很難定義發展方向,只能隨銀行網點轉型變化。隨著銀行離柜率達到90%,整個網點從交易中心向信息中心轉變。這也給ATM設備提出兩個要求:第一,需要更加綜合化集成化來替代網點轉型中的人力退出。第二,需要加載更多信息功能和場景,成為銀行整合營銷渠道、轉變經營模式的重要一環。但從目前看,整個線下智能終端助推銀行轉變經營模式的資源比較匱乏,二來是使用機器的門檻反而給網點提出了新的人力要求。
某城商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告訴記者,智慧銀行建設不是狹義的對物理網點的改造升級,而是理念、策略、流程的變革。就該行實踐看,除了縱深挖掘終端的金融功能和交互體驗,也在重點加大非金融功能的疊加。
記者注意到,在優化金融場景的功能外,向其他場景延申成為市場參與者拓展業務的普遍選擇。
以目前處于ATM制造第一梯隊的廣電運通為例,2018年開始向“人工智能場景服務商”定位轉型,在智能金融、智能安全、智能交通、智能便民四個戰略方向加碼“智能終端+大數據”,由設備商向數據商、服務商轉型。
根據廣電運通財報數據,經過2018年凈利下滑后,2019年一季度以來逐步企穩,營收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截至2019年三季報,其歸母凈利潤超過5億元,同比增幅12.67%。根據其2019年中報,智能金融設備、其他設備和技術服務的收入占比分別為39.73%、7.78%和52.06%。
廣電運通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銀行智能設備為主營業務的廠商,2018年營收普遍有不同程度下滑后,正在努力從智能設備向智能網點、大數據業務轉型,由智慧銀行向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新零售等行業場景拓展。廣電運通從早年的ATM機器貿易、生產起家,從2017年末宣布向人工智能方向作戰略升級,當中的核心技術邏輯,就是從鈔票識別到多模態身份識別。
“在鈔票識別和現金循環中,ATM涉及識別、傳感、交互、通信、信息安全等技術,其本身就是人工智能技術最好的載體之一。以識別算法為例,不僅將基于靜態圖像的模式識別技術應用在傳統ATM的票據和鈔票識別上,還延伸到生物識別領域。基于ATM上廣泛應用的DVR視頻監控技術、視頻濃縮技術等可以延伸到車輛識別、行人再識別、情緒識別等智能視頻分析技術領域,這也讓公司有能力從終端設備視頻分析進入到廣義的智能視頻識別領域,走出銀行網點。
在易觀高級分析師王蓬博看來,金融終端設備商升級的關鍵在于風控,隨著終端業務品類增加,其包括身份識別等安全性能的維護都需要跟上,更強調云上系統和硬件協同。這些核心技術在金融場景之外復用時,其實技術側重也有區別,而這些賽道目前技術供應商競爭同樣激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