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銀保監局發布會現場
主持人王軼
山東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俊壽
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益虎
人保財險山東分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主持工作)胡偉
2020年1月2日,第254場銀行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山東銀保監局主要負責人王俊壽以“山東銀保監局聚力銀保融合,推動‘六穩’落地見效”為主題,介紹了山東銀保監局強化黨建統領,釋放改革紅利,以穩金融為總抓手,督促引領轄區銀行保險機構深挖潛力、協同合力,金融端推動“六穩”落地的做法和成效。
一、以穩金融為核心,守護好防風險、促發展的初心和使命。將穩金融作為做好“六穩”工作的核心,全力以赴防風險、搖旗吶喊助發展,認真踐行金融監管的初心使命。一是守穩風險之本。回答好大客戶風險“該不該救”“能不能救”“如何去救”三問,凝聚好地方政府統籌、企業瘦身回歸主業、債委會協同的合力,逐戶做出風險防控預案,對符合政策、有市場、有前景的堅決、有效救助,及時化解對地方經濟、就業和社會穩定影響較大的企業信用風險。目前,轄區共組建債委會1103家,省級債委會11家,通過債委會幫扶企業513家、弱化風險金額2510億元,大額授信風險企業減少43戶。持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初步統計,山東全年共處置不良貸款2801.71億元,年末不良貸款率2.88%,較年初下降0.46個百分點,為2014年以來首次較年初下降,信用風險開始整體呈現收斂趨勢。二是筑穩治亂之基。堅持整治亂象的高壓態勢不動搖,重點關注銀行業防風險、保險業治亂象,金融生態整體“撥云見日”,初現“朗朗乾坤”。集中力量查處涉企服務收費、房地產融資、車險“報行不一”、人身險銷售誤導等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突出問題,2019年共計罰沒金額7993.4萬元,其中,處罰銀行保險機構178家次,罰款7689.9萬元;處罰責任人141人次,罰款303.5萬元。將“行業規范建設年”活動作為監管之基、發展之本,“立規矩、訂規章、明規則、樹規范”,轄區銀行保險機構共修訂完善合規制度1.4萬件,對關鍵領域、關鍵問題和關鍵崗位組織排查4127次,開展案件警示教育、集中教育培訓約2萬場,參訓人員86.21萬人次。三是固穩發展之道。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源,通過重引領、搭平臺、嚴考核,推動銀行保險業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初步統計,年末全省各項貸款余額86497.68億元,同比增長10.95%,高于三季度末山東GDP增速5.55個百分點。11月末轄區貸款資產比64.59%,較年初提高2.04個百分點,遏制資金脫實向虛取得初步成效。注重發揮銀保協同作用,依托“政銀保”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為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支持,1-9月共有6家財險公司開展“政銀保”業務,幫助416家企業獲得融資4.05億元。
二、以穩就業為根本,聚合好惠民生、補短板的動能和機制。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堅持惠民生、促就業,推動轄區銀行保險業體察社情、企情,“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及時提供金融助力和支撐。一是心系普惠、關情民營。針對民營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的堵點、痛點,山東銀保監局以打通銀企信息互通瓶頸為切入點,雙向發力,線上推動轄區127家銀行接入銀稅平臺,11月末貸款余額63.06億元,線下開展“百行進萬企”工作,將近40萬戶納稅等級B級以上企業納入精準對接名單,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聚焦企業續貸轉貸難題,建立完善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名單制度,11月末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余額1177.7億元,較年初增加134.39億元。截至10月末,全省民營企業貸款余額為28497.18億元,較年初增加1236.51億元,有效提高民營企業信貸獲得感,為相關領域就業穩步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政策護航、創新創業。聯合省人社廳等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創業服務質效的通知》,依托財政擔保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對符合條件的優秀創業主體,試點逐步降低或取消反擔保,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轄區銀行業機構積極跟進落實,創新鄉村好青年“青e貸”“擁軍貸”“電商貸”等特色化產品,資金端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三是壯大自身、穩定隊伍。依托銀行保險業網點,加大校園招聘和社會招聘力度,注重向基層縣域及鄉鎮下沉服務,廣泛設立三農金融服務站、保險銷售服務點等,為當地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搭建創業平臺。截至11月末,轄區銀行業從業人員20.93萬人,保險行業正式員工9.05萬人,保險公司營銷人員81.34萬人,銀行保險業“百萬大軍”為穩定城鄉就業作出了貢獻。
三、以開放度為考量,服務好助外貿、引外資的新高地和大平臺。改革開放是富強之路,在“聚合天下資源為我所用”方面,引導銀行保險業積極作為。一是支持自貿區建設發展。持續跟進自貿區項目申請,做好金融支持工作,研究制定自貿區準入流程簡化政策14條,推進落實執行自貿區“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工作事項17條,優化審批服務,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強自貿區金融支持。加大對外貿企業支持力度,通過內保外貸、出口信用證和支持企業海外發債等方式,穩定企業融資。針對中小外貿企業融資難題,推動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設立規模2億元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銀行機構依托信用擔保提供單戶不超過500萬元的貸款,并實施優惠利率和擔保費率,截至11月末已有3家銀行獲批參與“信保貸”業務。二是深化對外開放。深入貫徹落實銀保監會開放措施,堅持鼓勵開放、審慎監管,為外資機構穩健經營創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場基礎。截至11月末,轄區共有外資銀行分行7家、營業機構總數9家,資產總額112.74億元。外資(含合資)保險機構21家、代表處1家,原保險保費收入149.32億元,資產總額372.37億元。不斷完善與開放水平相適應的監管方式方法,推動外資機構發揮差異化優勢,促進金融業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強化進出口貿易保障。與省商務廳等部門聯合印發《山東省小微外貿企業出口信用保險統保平臺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發揮出口信用保險規避風險作用,靈活設計保險方案,支持企業“敢出口、敢簽單”,前三季度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支持貿易出口114.58億元。推進海關關稅保證保險試點工作,實現貨物“即報即放、先放后稅”,實施一年來共有180家企業參加試點辦理關稅保證保險,幫助企業節約資金或授信占用273.72億元,有效加快進出口貨物通關速度、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四、以轉動能為抓手,提升好調結構、促升級的供給力和契合度。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山東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也是銀行保險業金融資源供給的重點。一是發力重點產業。以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重心,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用好信貸、信托、融資租賃等工具,保障重點投資領域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需求。11月末轄區銀行業支持“十強”產業貸款余額3569億元;中長期貸款占比57.26%,較年初提高2.08個百分點。注重發揮非銀機構作用,1-11月山東信托投向實體資金1766.58億元,占比69.08%;轄區金融租賃公司聚焦信息產業、交通、醫療等行業,租賃貸款余額為300.24億元,盤活企業沉淀資產、支持轉型升級。二是拓寬融資渠道。發揮銀行保險業金融中介優勢,加大對基礎設施、制造業等重點領域股權投資力度。積極推動市場化債轉股擴面增量,加快資金落地,截至11月末,轄區銀行機構簽約市場化債轉股項目1898億元,已轉讓或置換銀行債權498億元。大力引進保險資金,通過建立項目對接信息平臺、開展項目推介等方式,穩步擴大保險資金運用規模,三季度末轄區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092億元,股權投資規模不斷提高。三是爭取政策扶持。聯動地方有關部門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目前國開行、工行、建行、中信、民生等多家全國性銀行總行,中國人保(601319,股吧)集團、太保集團、德國安顧集團等多家保險集團與省政府對接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信貸投放、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市場化債轉股、重大項目和民生領域保障等多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五、以優環境為支撐,打造好強信心、穩預期的軟實力和硬道理。深刻認識“信心更比黃金珍貴”,發揮金融樞紐作用,積極作為,穩定企業預期、行業預期、市場預期。一是優化營商環境。開展“便捷獲得信貸”行動,引導銀行業改進信貸服務,助力招商引資。聯合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部門,再造以提升企業信貸獲得感為主的評價體系,搜集企業樣本5000余份,找準制約便捷獲得信貸的關鍵因素。開展銀行違規涉企服務收費自查自糾專項治理工作,累計對28家銀行機構開展專項檢查,推動機構主動清退不規范收費8.55萬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開展不合理抽貸、斷貸專項檢查,保障企業合法合理融資需求。二是優化信用環境。配合省有關部門加快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完善違約失信聯合懲戒制度。促請山東省政府先后召開全省金融工作會、城商行、農商行改革發展工作會,聯合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部山東監管局等部門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落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營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三是助力社會治理。圍繞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引導銀行保險業金融端跟進支持解決,做到急難險重時刻有行動、見實效,穩定社會預期。與省畜牧獸醫局聯合發文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推動轄區銀行機構不斷拓寬抵質押品范圍,加大生豬全產業鏈信貸投放和風險保障力度,11月末轄區法人銀行機構支持生豬養殖貸款余額41.4億元,財險公司提供風險保障145.38億元,支付賠款6.56億元。全力做好“利奇馬”臺風災害防治工作,指導轄區銀行機構保障網點營業,加大災后重建資金支持;督促保險機構啟動重大災害查勘應急預案,開通綠色通道、加快理賠進度,目前各財險機構已賠付14萬余件,支付賠款13.25億元,有效分擔風險、支持災后重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