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我們對企業和銀行進行了調查研究,70%的企業解決資金的方式還是要通過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也就是說,直接融資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深圳銀保監局普惠金融處處長白志剛在“2019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普惠金融發展論壇”表示。
在由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承辦的普惠金融發展論壇上。有業內人士提出了小微信貸的“不可能三角”——任何一家用傳統的信貸技術做小微貸款,都不可能同時解決風險、規模和成本三個問題,最多可以取得兩個。
解決方法之一是數字信貸技術,或采用助貸或聯營貸款模式,或采用供應鏈金融模式。但這些模式仍有監管難點有待解決。
前述調查顯示,從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來看, 20%的企業仍通過小貸公司和網貸平臺來融資。66%企業希望通過純信用方式來獲得貸款,86%的企業認為自身是缺少可抵押的資產,80%的企業認為銀行準入的門檻過高。
從銀行調查結果來看,近幾年純信用貸款提高,但72%的銀行的純信用貸款占比低于10%,絕對數量較小。43%的銀行希望,政府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補償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提出來公共數據的問題,公共數據的開放度還是不足。89%的銀行認為,未來小微企業創新將集中于大數據的信用風險管理創新,但是“怎么樣獲取這些數據是一個難點”。
銀行、企業、政策層看小微融資
白志剛表示,從銀行的角度來看,一是,資金的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依然存在。目前銀行的貸款與企業的成長周期和經營周期還不是很匹配,審批的標準仍然還是比較長,與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小、平、急的特點存在著很大的錯位。二是,傳統貸款模式解決不了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傳統模式以房產抵押、固定資產抵押為主,很多小微企業沒有不動產。三是,科技運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很多銀行的線上產品還是比較單一,客戶覆蓋面比較有限。四是,隊伍專業能力不強,之前銀行更多是服務大中型企業,要轉到服務小微企業,此前沒有接觸,銀行內部也沒有更多培訓體系,中小銀行基層人員流動性也比較高,導致了整個專業隊伍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從企業層面來看,一是,信息不實是比較普遍。財務報表不一定真實,企業供銷合同也可能虛假。小微企業和個人資金帳戶沒有完全隔絕,“公司的錢就是個人的錢,個人的錢就是公司的錢”,導致沒辦法進行辨別貸款資金做什么用、去哪里了。二是,過度融資。有些企業盲目擴張,再通過小貸、民間借貸增加企業隱形負債,目前征信體系沒有完全將小貸、網貸和民間借貸納入,銀行要查也查不出這些信息。三是,擔保的能力比較弱。缺少資產。
從政策層面來看,一是,公共部門數據不夠開放,具有強金屬屬性的數據,比如工商、稅務、社保、電力、用水等數據分散在政府各個部門,銀行要獲取這些數據,需要一家一家的跑,增加了成本,也導致了效率不高。二是,優惠政策有待進一步整合。從市到區,從市級部門到區級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小微政策,疊加效應還沒有體現出來,申報手續也比較復雜。三是,司法環境仍有一些障礙。小微一旦產生不良,通過司法程序存在執行難、訴訟時間較長等一些比較現實的問題。特別是,線上業務中,電子證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等問題有待解決。
“以前金融服務處主要是對金融機構,這一兩年很多企業出現了現金流、融資的困難,現在大概有一半的精力是作為服務實體經濟,協調融資的問題。” 深圳市金融局金融服務處處長肖東燕說,去年9月份推出了《促進上市公司穩健發展的若干措施》,原來安排了150億元,現在是300億元,累計為55家公司提供了支持。
“銀行業金融機構正在從信貸持續增量擴面,減費降本,加強內在動力,銀保合作,提高科技賦能,提高企業獲得感等方面,幫助小微企業在普惠金融領域進一步獲得融資。” 白志剛說。他建議,建設統一的企業的公共信息平臺,解決公共數據整合程度不夠問題。此外,完善征信體系,納入小貸、網貸和民間借貸。加快信息保護立法,明確信用數據的保護機制,嚴厲的打擊信息的泄露、倒賣等問題。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法院可設立小微訴訟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明確電子證據的法律效率。
助貸向何處去
銀行等金融機構從事小微及個人融資,主要方式中,一是采用助貸或聯營貸款模式,二是采用供應鏈金融模式。但對于前者,目前頗多爭議。
白志剛說,“助貸”模式合規性有待進一步明確。很多銀行借助金融科技企業,或互聯網流量平臺從事助貸或發放聯合貸款。其中,有些銀行實力強,風控、審核是自己做。但是有些銀行自身的能力不高,把審核,尤其是風控交給第三方,這是不合規的。但在實踐中,是否將核心環節外包給了第三方,標準是很難界定的。
此外,長尾風險提升。隨著客戶下沉,小微覆蓋面擴展,有一些客戶資質可能比較差,風險隱藏比較深。一旦出現風險會波及關聯企業,導致跨區域、跨平臺風險的轉移。同時,應用金融科技來解決信貸的問題,時間周期還不夠長,模型到底準不準,數據準不準,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每一輪信貸的大躍進之后,一定會有很多銀行非常受傷。受傷之后就是收縮,接下來不知道哪一年開始,又會帶來一輪新的小微融資難。” 大數金融董事長兼CEO柳博坦陳。數字風控技術擺脫了對信貸員的依賴,用機器模型來解決客戶區分問題,在擴大經營的時候可以解決成本和規模問題。同時去除了人為因素,還可以解決道德風險。
“任何一家用傳統的信貸技術來做小微貸款的,都不可能同時解決風險、規模和成本三個問題,最多可以取得兩個,但不能同時取得三個。”柳博指出,“我把個稱之為小微信貸的‘不可能三角’”。
銀行業在小微貸款領域探索了十幾年,不論是普遍采用的抵押模式、小銀行采用的三品三表、從國外引進的IPC交叉檢驗技術,還是中型銀行前些年采用的圈鏈會、聯保互保、共同基金模式,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柳博說,上述風控技術統稱為“信貸源技術”,用以甄別群體中的很好、很差的部分。但是,小微企業是灰度風險群體。目前,大多數銀行的數據水平仍是“運用數據”,而不是“數據驅動技術”。運用數據得出來的風險畫像和貸款質量之間沒有定量的函數關系,我們稱之為“無監督的模型”。
數據在現代信貸業務中的作用越發突出。
白志剛說,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可能原有的監管規定與現在的形式發展不一定相適應的,需要調整,有些辦法需要盡快出臺。比如《互聯網的貸款管理辦法》、對于金融科技的監管,也要從制度層面予以規范。
百行征信總裁鄭先炳表示,百行征信將的業務范圍不限于個人征信,接下來還要做企業征信,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征信。“我們將在信用報告基礎上開發一些增值性產品,目前已經推出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驗、反欺詐,馬上要推出信用分。通過信用分就知道可不可借、可借多少。”
“在我們工作的過程中,發現社保、稅收、學歷、包括水電等公共數據,對于風險控制確實是非常有幫助。我們曾經找了這樣的數據進行風險監控,發現風險可以極大降低。” 招聯消費金融首席市場官謝云力說,但是目前數據在各個部門,形成數據壁壘,無法合法合規使用。在普惠金融建設過程中,可以把數據作為基礎性建設。
“新三表”與供應鏈金融
聯易融聯合創始人,總裁冀坤說,通過區塊鏈,可以把一些高信用等級的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向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延伸,讓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也能夠享受到高信用等級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從而讓金融機構敢于給產業鏈條上的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同時,通過區塊鏈,建立整個供應鏈生態圈里所有參與主體互信的機制,而且是網絡協同的互信機制。
“互聯網公司、通信運營商、第三方運營機構也積累數據,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在分布式環境下,既保證合法合規,又可以實現數據的多元交叉驗證和共享,達到行業不良率的更低。”謝云力也認為。
他說,持牌消費金融作為對銀行的補充,為中低收入人群及新興客群提供小額,分散的消費信貸服務。但由于市場的存量競爭問題,消費金融行業放貸規模及增速逐漸放緩,再加上多頭借貸的整體上升,監管整治逐漸趨嚴,但消費金融的客群信貸需求依舊旺盛,未來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將更具增長活力,需要從普惠金融的均衡發展,普惠客群下沉適應度,消費者保護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對消費金融行業進行進一步整改與加強。
冀坤說,傳統融資方式看“三張表”,但財務報表代表的是過去的靜態信息。有些金融機構會用到一些“新三表”——電表、水表、氣表,比原來財務報表會更進一步,但是還不夠直接。“最直接的是看這個企業在和誰做生意,做什么樣的生意。企業的朋友圈是什么樣,這些信息就在于供應鏈。”
“銀稅互動的背后不僅僅用納稅作為評判企業風險標準,數據價值的挖掘和多數據唯獨的運用能夠更好的做好小微企業精準畫像。可以從時間維度及數據維度,保證數據的高真實性,高效性及高業務關聯性。” 微眾稅銀CEO耿心偉
以深圳為例,截至2019年9月,深圳市民營經濟商事主體311.9萬,民營商事主體占比97.6%,其中私營企業190.3萬家,占比96.2%;中小企業197.1萬家,占比99.6%;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241戶,企業149戶,創業密度全國第一。
肖東燕表示,深圳市政府在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采取了各類措施,如30億元規模的政策性融資擔保資金,目前擴大到50億,入庫加盟銀行30家,主庫貸款項目5萬多個,整體補償資金已經撥付了1.7億元。
企業發債融資支持機制,戰新產業中小企業政銀合作貼息,試點政策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落實無法還本續貸的獎勵等等。并且不斷完善“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體系”,提升企業融資效能。
此外,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常務副理事長白澄宇指出,運用合作金融助理小微企業發展,如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的儲蓄互動模式試點,與亞洲儲蓄互助社聯盟協會合作,建立試點工作委員會,使用統一教材與操作手冊,發展促進中國互助合作金融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