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王柯瑾 上海、北京報道
近日,一則“資管新規大概率延期至2023年”的消息廣泛傳播,引起業內人士熱議。
《中國經營報(
博客,
微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業內人士對此看法不一。有業內人士認為無風不起浪,按照資管新規,
銀行需在過渡期完成非標處置,壓力很大,這部分人士寄希望于延期。
這一消息發酵數天后,12月20日,銀保監會近期重點工作通報會上表示,銀保監會始終要求銀行嚴格落實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條件,規范開展理財業務對于存量業務的處置,嚴格制定整改計劃,按照進度扎實有序推進,但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是否對相關政策進行小幅適度調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在過渡期內完成整改以滿足監管相應要求,多數銀行頗有壓力,主要體現在非標回表和凈值化轉型兩方面。大型銀行投資的非標較多,因此處置壓力較大;部分中小銀行盡管非標回表壓力較小,但在凈值化轉型上存在障礙,可謂各有各的難處。
銀保監會:根據實際情況 小幅適度調整
12月20日,記者從銀保監會近期重點工作通報會上獲悉,銀保監會始終要求銀行嚴格落實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規定,規范開展理財業務,對于存量業務的處置,嚴格制定整改計劃,按進度扎實有序推進。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提到:“工作中,我們注意到部分銀行反映的理財業務存量處置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按照資管新規補充通知精神,過渡期結束后,由于特殊原因而難以處置的存量資產,可由相關機構提出申請和承諾,經金融監管部門同意,采取適當安排妥善處理。此外,我們也在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是否對相關政策進行小幅適度調整。銀保監會將持續督促銀行嚴格按照資管新規、理財新規要求,推進理財業務規范轉型;要求銀行從嚴壓實內部責任,推進存量資產處置,確保理財業務持續健康發展。”
某股份行
私人銀行部負責人表示,現實情況是各家銀行的非標資產難以短期內消化完畢,凈值化管理也遇到挑戰,所以銀行還需更多時間完成整改,甩掉歷史包袱才能輕裝上陣。
華東某上市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認為:“方向不會變,最大的可能是逐步達標。如果是逐步達標,就談不上放松,只是收緊的節奏有所放緩。銀行理財轉型的重點還是要聚焦在整改、轉型方面,而不是重返老路。”
“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布實施后,銀行理財業務按照監管導向有序調整,呈現出更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態勢。”銀保監會相關人士強調,總的方向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投資理財選擇,為資本市場增加更強大的資金來源,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更好的金融環境。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從資產端來看,銀行面臨處置非標資產的壓力,過去銀行配置了很多長期的非標資產,在過渡期前難以完全消化;同時,在
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方面,凈值型產品投資管理難度較大,中小銀行投研能力偏弱,產品凈值化轉型速度緩慢;從資金端來看,當前銀行攬儲壓力居高不下,假結構性存款受到強監管,保本理財退出之后沒有合適的替代品承接,銀行要解決大量保守型投資者的資金去向問題。
記者了解到,銀行在非標回表以及凈值化轉型存在的困難最為突出,也迫切需要解決。
“能回表的非標已經回了,剩下的都是難處置的。” 某受訪中部一家上市城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坦言。
說起非標處置難,某理財子公司總裁也深有體會:“原先的規定是表內絕對不能承接表外資產,現在銀行也在與監管部門商量回表豁免,目前正在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在商榷中。”
“說來說去,非標資產是否容易回表最終還是要穿透到底層資產。對比不同銀行來看,體量較大的銀行盤子大,因此投資的非標資產也多,那么回表的壓力也大,部分小銀行投資的非標資產少,早已完成了非標回表。” 浙江某農商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直言,非標是否能夠回表,最終還是取決于資產本身。
那么,非標資產到底有多大規模,經過一年多來的轉型成效如何?劉銀平表示:“根據銀登中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末,在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投向中,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占比為17.02%,同比小幅下降0.21個百分點;凈值型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余額7.89萬億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35.56%。雖然17.02%的非標資產占比要遠低于監管要求的35%,但不同銀行的非標資產占比不同,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占比相對較低,但城商行占比較高,轉型難度更大。”
除了面臨非標處置壓力之外,凈值化轉型也是擺在銀行面前的一道難題。
從數據上來看,資管新規出臺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逐步提升。根據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普益標準數據支持的中國
銀行業理財市場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11月,全國銀行理財市場凈值產品存續量為13723款,環比上升1034款;從凈值轉型程度指數表現來看,凈值轉型程度指數持續提升,11月全國凈值轉型程度指數為9.82點,環比上升0.75點,較去年同期上升6.93點。
“盡管凈值化產品增速較快,但還要看占比,從占比規模看還比較小。” 某受訪股份行資管部管理人士表示。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要處理好產品收益、風險和流動性的關系。“某股份行資產管理事業部副總裁表示,總體來說,中國最基本的財富需求是追求相對比較穩定的、有一定收益的產品。為此,需要通過大類資產配置、通過策略的多樣化平滑市場的內在波動,通過產品結構的合理設計、產品交易平臺的建設解決流動性問題。這些,對銀行理財轉型過程中的投研體系、風控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飛旭分析:“總體來看,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投研能力不足,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后,投研能力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二是投資者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較低,我國銀行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較低,保本型訴求強烈,銀行需提高投資者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三是凈值型產品運營管理體系不完備,凈值型產品對運營管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產品估值、風險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銀行需要加強運營管理體系的建設。”
轉型“路在何方”?
隨著理財子公司的陸續入場,銀行理財的轉型版圖也逐步顯現出來。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已開業的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投向以固定收益類為主,并適當加大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如量化對沖、FOF、未上市股權、REITS投資、指數增強類資產等。
值得一提的是,12月初,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凈資本管理辦法”),自2020年3月1日起實施。
從投資方面,按照凈資本管理辦法的要求,
東方證券在
研報中指出,凈資本管理辦法引導銀行理財資金流向存款、同業資產、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較少投資非標資產;有抵押、質押的 AA+以下投融資主體的風險系數與 AA+及以上同為 1.5%,這降低了目前主體評級較低的城投類非標的轉型難度;理財資金投資公募基金風險系數為 0%,這將鼓勵銀行通過投資公募基金來進行大類資產配置,逐步提高投資管理能力。
隨著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的推進,剛性兌付將逐步打破,在此過程中,如何保證客戶接受度,如何做好投資者教育也是銀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前述受訪華東某上市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提到,理財產品從預期收益型轉為凈值波動,銀行需要在確保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投資者的教育工作,使得投資者認可并接受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
上述受訪某股份行資產管理事業部副總裁也強調,銀行要做好客戶轉型,尤其是客戶產品期限管理。他指出,銀行在做投資管理時,希望能夠獲取相對穩定回報所需要的資金期限,即需要比較長期的資金,而不是短期頻繁進出的投機性資金,怎么樣通過產品結構創設、產品功能創新,引導資金向價值投資、長期投資轉變,這也是目前凈值化轉型過程中比較關注的方面。
(責任編輯:馬慜 )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