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第十屆財新峰會的專題討論中,銀保監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長貝多廣,中國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等與現場600多位來自企業、金融和學術界的嘉賓,就“普惠金融的關鍵一步”展開廣泛討論。
會上,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表示,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普惠金融已經駛入發展的快車道。銀行通過創新不斷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這其中,金融科技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賦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時代價值和豐富內涵,為解決普惠金融的難題提供了可行路徑。
浙商銀行董事長 沈仁康
拓面促“普”紓解融資難
近年來,浙商銀行一直堅持服務小微企業、深耕普惠金融的戰略定力,已建立了小微企業專營機制,成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截至今年9月末,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已經超過1600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超過17%,連續多年保持18家全國性銀行第一位;普惠型小微貸款不良率僅1.11%,資產質量持續保持領先。
數據顯示,該行目前已累計投放小微企業貸款8000億元,服務小微企業25萬戶,間接帶動500萬人就業,培育了一批小微企業成長為大中型企業,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小銀行發展的普惠金融之路。
沈仁康認為,金融科技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對于普惠金融之“普”, 金融科技能夠讓更多小微企業獲得融資,拓寬金融服務覆蓋面,有助于緩解融資難問題。
金融科技不僅延伸了銀行服務網點觸角,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也使得銀行可以通過對小微企業經營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客戶,有助于緩解銀企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融資可獲得性,大幅提升銀行獲客數量和效率。
例如浙商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了應收款鏈平臺,以產業鏈核心企業為切入點,將產業鏈上下游的大量小微企業串聯在一起,實現平臺化集群獲客,這些小微客戶即可批量獲得融資支持。
截至目前,浙商銀行應收款鏈平臺共落地項目2100多個,幫助11000多家企業融通了2100多億資金,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供給量、拓寬了普惠金融的覆蓋面。
降本增“惠”化解融資貴
其次,對于普惠金融的“惠”,金融科技則可以有效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助于緩解“融資貴”問題。
作為國內商業銀行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先行者,浙商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公開透明、智能合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針對應收賬款登記、確權等難題,把應收賬款改造成為區塊鏈債權流轉工具,將核心企業的信用釋放給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
小微企業收到核心企業簽發的區塊鏈應收款,不僅可以向上游供應商進行支付,還可隨時轉讓給銀行進行融資,從而有效化解應收賬款滯壓問題,盤活沉淀資產,減少企業對外融資需求,幫助企業穩杠桿、降成本。
位于江蘇的滌綸制造商恒力化纖,在浙商銀行的幫助下將應收款鏈平臺嵌入自己的供應商圈,用簽發、承兌區塊鏈應收款的模式,替代傳統的商票結算,幫助上游的60多家中小供應商盤活應收帳款。到今年9月末,公司累計簽發金額4.5億元,提用小企業短期貸款余額約2.3億元;在幫助一批中小供應商獲取銀行融資、共享科技紅利的同時,恒力化纖也進一步鞏固了供應鏈關系,拓展了自己的供應鏈“微笑曲線”。
以金融科技構建銀企命運共同體
在做好普惠金融風險防控、實現商業可持續化方面,金融科技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傳統的風險防控手段主要依靠經驗控制、人工檢測,難免出現漏洞和不足。浙商銀行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結合線下風控要點,借助外部信息平臺海量數據(603138,股吧),有效還原了小微企業信用水平、行為特征及風險畫像,率先實現了對客戶征信信息的自動解析和控制,首次建立了“負面客戶清單”,成功將風控從線下搬到線上,實現全流程風控,風險控制水平顯著強化。
此外,為解決小微企業需要通過民間借貸償還銀行貸款問題,浙商銀行運用科技手段推進續貸簡化,大力推廣循環貸,根據客群差異和風險狀況精細管理,分類提供續貸方案,保障小微企業正常連續用款、降低轉貸成本。小微客戶根據自身經營情況,線上自主放貸、隨借隨還,進一步幫助小微客戶節省財務費用。目前小微循環貸款余額占比達70%,享受續貸便利客戶達5萬余戶。
“金融科技已經成為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它提高了銀行的運營效率和風控能力,改變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互動方式,有效拓展了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同時,金融科技還改變了普惠金融參與主體的連接方式,重塑了產業鏈、交易鏈、金融鏈、服務鏈等關系鏈條,推動了金融生態向大眾化、共享化、透明化、智能化和差異化發展。”沈仁康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