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銀行因其根植江浙地區的小微企業獲得快速發展,但短板亦明顯
出品:每日財報
作者:楊柳
3年前在港股上市的浙商銀行(601916.SH)終于要回歸A股了。但遺憾的是由于發行價格市盈率高于行業平均值,原定10月24日進行的網上、網下申購將推遲至11月14日,網上路演推遲至11月13日。
當然,這并不是什么特別大的阻礙,A股上市推遲的銀行案例并不少。《每日財報》注意到,近年來已上市的青島銀行(002948,股吧)、紫金銀行(601860,股吧)、成都銀行、無錫銀行(600908,股吧)、江蘇銀行、江陰銀行(002807,股吧)以及近期擬上市的重慶農商行,均由于新股發行市盈率高于所屬行業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曾延期發行。
浙商銀行是國內第十二家股份制商業銀行,2004年成立,開業時僅15億元資本,自成立起,迅猛發展,截止2019年上半年總資產達1.74萬億元。
2016年3月30日,浙商銀行在港交所掛牌。2019年10月11日,證監會核準了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浙江銀行即將成為我國第35家A股上市銀行,同時也將作為第13家“A+H”上市銀行。
此次發行,該行預計募集資金總額為125.97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預計募集資金凈額124.38億元,將全部用于充實核心一級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
浙商銀行是極富特色的發展銀行,那么面對即將上市的新股,投資價值幾何?《每日財報》擬對浙商銀行做具體分析。
1
特色明確、短板亦明顯
浙商銀行發展迅猛,截至2019年6月30日,總資產達17,372.69億元,在股份行中排第9位,另外,在“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浙商銀行已躍居第98位,且總資產及貸款增速高居國內股份制銀行榜首,成績亮眼。但是《每日財報》也注意到,快速擴張下存在明顯的短板。
浙商銀行總行設在浙江,浙江活躍的民營經濟和廣闊的客戶基礎為浙商銀行提供了發展的肥沃土壤,因此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浙商銀行主要圍繞“浙商”客戶開展業務,確立了“一體兩翼”的業務定位,即以公司業務為主體、小企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為兩翼的特色經營思路。浙商銀行通過小微企業貸款,占據市場,在和寧波銀行(002142,股吧)、杭州銀行的競爭中取得了先機。
不過,浙商銀行的起飛還是源于同業業務。2014年,浙商銀行全力發展同業業務,當年總資產為6799億元,2015年突破了1萬億,2016年末和2017年末分別達到1.35萬億元和1.54萬億元,資產規模大踏步跨越發展四年飆升了126%,因此也被業內成為新一代的“同業之王”。
2017年證監會開始加強監管,大幅要求壓縮表外、同業、理財業務。央行2018年一季度評估開始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設定了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占總負債比重不超過三分之一的監管紅線。浙商銀行面臨著一場巨變。
2018年浙商銀行總資產增速明顯放緩,當年年末總資產為1.65萬億元,到今年上半年為1.74萬億元,但歸屬于股東的凈資產僅有1075億元。
2
零售業務不足、不良率持續增長
不僅監管政策的收緊,讓浙商銀行的發展腳步受限;另一方面,《每日財報》也注意到,公司另一個弊端,即零售業務發展緩慢。2015年1月1日,浙商銀行才正式成立個人銀行部。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浙商銀行營收和凈利的雙位數同比增長。其中,營業收入225.74億元,同比增長21.39%;歸母凈利潤75.28億元,同比增長16.07%,業績十分亮眼,但“偏科”嚴重,過分依賴對公業務,而零售業務是長期以來的短板,目前零售存款占比仍不足10%。
圖為浙商銀行各業務占比
傳統銀行經營中有“無零售不穩、無對公不強、無同業不富”的說法,發達國家和地區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占比通常在50%以上。占比過高的對公業務在面對經濟形勢變化時,極容易受到沖擊。因此浙商銀行在經濟轉型期,遇到的沖擊較大,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
根據公開資料,2015、2016、2017、2018、2019年上半年,浙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3%、1.22%、1.15%、1.20%、1.37%。2017年之后,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到今年上半年,該行的不良貸款為127.85億元,比2018年末增加了23.71億元。其中,公司不良貸款額為106.95億元,比2018年增加15.6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5%,比2018年末上升0.24個百分點。
在全行業大步向零售業務轉型的環境下,浙商銀行或許要大力彌補短板才能跟得上同行的腳步。
3
一級資本踩線、股權質押超百億
資本金面臨的巨大壓力,是浙商銀行近年來迅猛發展所付出的代價。浙商銀行2019年上半年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89%和8.52%,雖較上年末分別提高了0.06和0.14個百分點,卻始終徘徊紅線,急需補充資本金。
經過幾輪的增資擴股,現在的浙商銀行無實際控制人,浙江省政府金融投資管理平臺——浙江金控以14.19%持股名列第一大股東。
浙商銀行還有幾個“問題股東”,其中安邦系股東旅行者集團所持7.20%股份、精功集團名下2.43%股份,已全部被司法凍結;經發實業所持0.94%股份,已被司法拍賣或抵債。
據最新招股說明書表明,截至2019年7月31日,浙商銀行14家民營法人,都存在質押登記,其中浙江日發,浙江永利,廣廈控股,廣廈股份,東陽三建,精功集團,華通控股,經發實業,新奧實業共9家民營法人幾乎全數質押浙商銀行股權。質押股份總數共計4,436,997,953 股,占銀行股份總數的23.70%,以H股10月25日收盤價4.18元計算,達185.47億。質押比例雖未達到規定的質押上限,但質押金額較大,可能引起平倉風險并加劇股票動蕩的可能性。
4
再出發的機遇和挑戰
《每日財報》注意到,早在2009年浙商銀行就開始籌備A股上市。
自在港交所掛牌三年來,浙商銀行一直有回歸A股的心愿。2016年登陸港交所后不足一年,該行便于2017年3月宣布重回A股主板計劃,并于2017-2019連續三年內,浙商銀行持續推進A股上市申報進程。
從2007年后銀行股便在A股市場“卡殼”多年,特別是2011年至2016年,未曾有一家銀行成功上市,在此情況下,多數中小銀行只能轉道赴港上市。在銀行股關閉多年的A股IPO閘門終于開啟后,并體會到A股與H股明顯的估值差異,“港漂”銀行回歸A股的心愿更加迫切。
上市不是結局,而是開始。
《每日財報》注意到,2018年末,浙商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1448.18億元,從“占比”來看,穩居18家全國性銀行首位,也是21家上市銀行首位。根植于江浙地區,在支持實體、服務普惠、深耕小微方面,浙商銀行的經驗還是值得同行學習。
譬如,順應時代技術的發展,浙商銀行打造了“流動性服務銀行”的“三大平臺”:池化融資平臺、易企銀平臺、應收款鏈平臺。半年報數據顯示,應用“三大平臺”服務的小微客戶已達7487戶,比去年末新增1634戶,“三大平臺”新增客戶中三成是小微客戶。
不過,在金融市場逐漸規范的環境下,浙商銀行作為一家發展迅猛、短板亦明顯的商業銀行,亟需補足短板,發揮長處優勢。
往期回顧
五糧液新帥曾從欽的重任:市值追上茅臺(600519)還任重道遠
中手游私有化4年再上港股 缺乏“爆款”未進手游前十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電話:15650787695微信號:mei'ri'cai'bao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群主添加進群
我就知道你“在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財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