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末第一次互聯網浪潮來襲,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之始由智能手機引領的移動互聯網大發展,再到近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將互聯網產業帶入新的疆界,銀行始終都是歷次數字化變革中的弄潮兒與受益者。
如今5G蓄勢待發,萬物互聯催生的物聯網金融前景可期,銀行又走到了一個由新技術催生的風口,銀行人如何看待數字化轉型中的新引擎與新思路?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又將何去何從?
為解決這些疑問,厘清銀行數字化道路中的困惑與誤區,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中國電子銀行聯合宣傳年主辦,和訊網聯合主辦的“論道銀行數字化創新轉型”2019金融科技高峰論壇于2019年9月5日-6日在國家西部金融中心成都舉行。近百家銀行及金融科技企業一線從業者、學術專家出席本次論壇,共謀銀行數字化創新發展之策。本屆論壇內容豐富,9月5日的日程包括閉門研討、高峰論壇、優秀創新案例展演,9月6日的日程涵蓋本地知名金融機構走訪。在5日舉辦的高峰論壇當中,嘉賓圍繞5G、AI、開放銀行等行業熱點話題展開了討論。
何為開放銀行“硬幣的兩面”與三大特征?
開放銀行是目前業內最為熱議的話題之一,在本次論壇當中,多位嘉賓圍繞開放銀行建設、發展分享了觀點與經驗。
廣發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關鐵軍
廣發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關鐵軍在閉門研討會中談到開放銀行的“開”與“合”,她認為“開”是開放,“合”是閉環,銀行借助“開”走出去,進一步融入場景生態當中提供嵌入式、情景化服務;“合”則是要做渠道建設與線上服務的閉環,做基于數字基礎的線上化經營閉環,包括與在線風控的融合。“合”是“開”的基礎,“開”是“合”的延展。
億聯銀行助理CIO兼科技運維部總經理李樹峰
億聯銀行助理CIO兼科技運維部總經理李樹峰也分享了他對于開放銀行本質、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的理解,他認為開放銀行首先具有三個主要特征:以開放API為技術、以數據共享為本質、以平臺合作為模式。并進一步總結指出,目前市場正在倒逼金融行業進行開放銀行實踐。
5G、AI誰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王牌?
在本次高峰論壇中,多位行業專家圍繞5G、AI技術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作用與定位發表了獨到的看法。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總經理 季小杰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總經理季小杰在開幕致辭中表示:當下這個時期,互聯網銀行方興未艾,開放銀行概念大行其道,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生物識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風起云涌,尤其是漸行漸近的5G時代,其催生的廣泛萬物互聯勢必將銀行業務推向一個全新的境界。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薛正華副院長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薛正華副院長認為金融科技未來將呈現三種趨勢,一是場景取勝,二是科技比重增強,三是開放銀行。而對AI驅動金融產業創新變革的看法,他認為金融行業本身數字化基礎非常好,AI又主要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技術應用的,所以在金融行業里,AI突破必將立竿見影。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負責人何陽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負責人何陽認為:5G將進一步推動金融各個領域的發展,提升服務體驗并催生金融新業態,為金融行業注入新的生機。例如銀行領域的無人銀行,證券領域的動產融資,保險領域基于多種實時場景的理賠等。他認為5G升級金融服務體驗將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縮短交易流程、VR/AR支付的實現,以及實現全面精準風控。
“2019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正式發布,優秀案例精彩展演
2019年7月至9月,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中國電子銀行聯合宣傳年聯合和訊網共同主辦了“2019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賽”, 通過線上投票和線下初審、復審等層層篩選,在提交的近69個案例中,決出了“2019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賽”創新應用金獎、銀獎、銅獎、單項獎,以及“2019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賽”創新解決方案金獎、銀獎、銅獎、單項獎。以下為獲獎名單:
與此同時,本次論壇還邀請部分優秀參賽案例進行了展演,這些案例包括中國銀行手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陽光隨心貸”、招商銀行(600036)“POS反欺詐模型項目”、神策數據“金融數據分析平臺驅動閉環”等。
《2019年中國手機銀行運營指數》正式公布
當前這個時代,用戶對金融便捷性和可獲得性的需求日益強烈,移動金融市場正成為各銀行競逐的領域,手機銀行運營也隨之成為各銀行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這樣的背景,中國電子銀行網與易觀銀行業創新中心聯合推出“中國手機銀行運營指數”,以便實時客觀地體現手機銀行市場月度變化情況,挖掘手機銀行行業運營趨勢和動態熱點,結合運營動因分析更好觀察市場,為行業提供手機銀行行業走勢基準,為管理者提供發展趨勢的有效統一指標,從而提供指導價值。
該指數將以季度為單位定期發布,在本次峰會,主辦方結合之前的指數內容,詳細介紹了2019年上半年的手機銀行運營的整體情況,細分指標包括活躍用戶規模與占比、人均啟動次數、運營頻率等。同時本期指數報告也對目前手機銀行運營問題進行了簡單梳理,并提供了一些優化改進建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電子銀行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