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浪財經、銀華基金(博客,微博)共同舉辦的2019第三屆“銀華基金杯”新浪銀行理財師大賽重磅來襲,大賽致力于為廣大銀行理財師及其所在機構提供展示形象、提升品牌價值的舞臺,選拔并表彰符合市場需求的優秀理財師,普及國民理財知識,推動中國理財事業健康繁榮發展。
在此背景下,新浪財經推出理財系列專欄《理財師說》,邀請往屆優勝理財師圍繞當下熱點話題分享理財干貨,傳授理財技巧。本期分享嘉賓是第二屆銀行理財師大賽全國50強廣發銀行理財師鄧芳,她將和我們分享如何為養老做好理財規劃。
理財師說: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發布《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稱,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7年的76.7歲提高到2018年的77.0歲。而這個數據在2000年只有71.5歲。
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僅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超過了中等收入國家,表示我國的經濟水平、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得到了持續、明顯地改善。但同時,問題也隨之產生,那就是“人還活著,錢花沒了”。
也許有人不操心買房問題,也許有人不操心孩子教育問題,但我相信沒人會避開“養老”這個問題。辛辛苦苦打拼幾十年,到退休的年齡,你有沒有留下足夠的錢來生活?一個人55歲或60歲以后,基本不通過工作來賺錢了,晚年的生活開支和生活品質只能來源于年輕的積累。如果不提前做好養老準備,試問一下:六旬之后,拿什么養活自己?
中國人歷來都有把錢存在銀行來養老的習慣。90年代,存定期的利息高達9-10個點。但情況發生了變化, 2015年定期基準利率降到只有1.5%。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開展,降息仍然是一個大的趨勢。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提到這,還需要介紹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在實際生活中是通過消費者價格指數(我國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即CPI來間接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比如前不久公布的我國5月CPI同比上漲2.7%,創15個月新高。這就表示,生活成本比一年前平均上升了2.7%。
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意味著貨幣貶值了。在過去10年內,假設我國年平均通脹率為4%,我們手上有100萬元,不做任何投資,18年后這100萬元就貶值了一半,實際購買力只有50萬元。怪不得巴菲特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小偷是通貨膨脹”。
而養老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剛性需求,如何進行理財規劃,以保證自己有一個舒服安逸的退休生活呢?我建議各位投資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為養老做好理財規劃:
一、要做長遠安排
在和客戶聊起未來的資產規劃時,很多人會說“預計今年要買輛車”、“明年要換房子”或“每年都要出去旅行”。但很少有人會說為孩子做了定期存教育金的準備,或者做好了退休后的資金安排。
究其原因,一方面教育計劃、退休計劃所需要的是資金長期投入的過程,不好用具體的數字來描述,就容易形成“得過且過”、“到時候再說“的想法;另一方面提前準備這些資金會影響現在的生活,特別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月光一族“,要從有限的收入中拿一部分到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的規劃上,會無形中增加自己的壓力。
不少客戶退休后想給子女買房子,或者自己生病急用錢的時候才想起來理財,就已經嚴重影響了退休后的生活品質了。所以大家不僅要看到眼前的資金需求,更要有長遠安排未來的理財規劃。
二、要盡早規劃
尊嚴養老,是需要大筆資金才能完成的任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目標。而未來人均壽命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加之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養老金替代率不高,越是盡早為養老做打算,資金的壓力就會越小。
比如要存夠200萬的養老資金,按照3%的年化收益率,提前20年準備,每個月只需要存6091塊錢;如果提前30年準備,每個月只需要存3432塊錢,差不多只用存一半的錢。
三、要做好資產配置
在我國,大部分普通投資者,都沒有資產配置的理念和行為。很多人做理財的時候,往往希望時間短+風險低+收益高,只重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需要。殊不知,高收益必定伴隨著高風險。
建議大眾客戶可以參照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來分配投資。即短期要花的錢占10%,保命的錢比如保險支出占20%,生錢的錢比如理財、基金、黃金占30%,保本升值的錢比如養老金、教育金占40%。
在投資標的上,首先配備健康險,年金險,為退休養老有品質的生活提供穩定的基礎。另外每個月工資的一部分來做基金定投,積少成多,強制儲蓄。最后結余的部分資金可以安排常規穩健理財,兼顧收益和流動性,讓資產保值增值,為我們的品質養老做好準備。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