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展的現階段,銀行業發展肩負哪些責任?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在7月10日舉行的2019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發布會上表示,銀行業要準確把握國家經濟發展脈絡,圍繞國家戰略、普惠領域、制造業及科創企業等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為緩解小微、三農等普惠領域的融資難題,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政策,布局普惠金融逐漸成為商業銀行的共識。
對科創企業
隨著科創板的落地,科創企業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但現實中,科創企業多屬于輕資產企業,缺乏不動產抵押物,難以滿足當前銀行的信貸要求,科創企業金融需求和商業銀行的現有金融供給之間存在錯位。因此,商業銀行要積極創新管理和業務模式,通過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加大對科創企業的支持,緩解科創企業融資難題。
對小微企業
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超過10萬億元,增速明顯高于各項貸款增速。大型商業銀行繼續發揮頭雁作用,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地方性金融機構繼續下沉經營管理和服務重心,重點向縣域、鄉鎮及金融服務薄弱地區和群體延伸服務觸角,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
對制造業企業
制造業是現代工業的核心,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潘光偉稱,今年一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制造業貸款為17.53萬億元,仍為第一大貸款行業。但當前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銀行服務與企業的需求不匹配,對先進制造業把握不準,影響了金融服務的精準度等,銀行業要在如何更好地匹配制造業企業的金融需求方面下功夫。
新階段的變化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金融體系予以支撐。潘光偉稱,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金融服務也要做出改變:一是通過找準定位、轉型發展實現銀行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二是通過多樣化的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的金融供給;三是通過良性競爭、錯位發展形成多層次的金融供給體系。
“我國金融機構數量較多、規模較大,但也存在種類不豐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鮮明等問題,使得過度競爭與服務空白同時并存!迸斯鈧ケ硎荆虡I銀行之間需通過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開展良性競爭、錯位發展,形成多層次的金融供給體系。
外部賦能銀行業
在現階段,銀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外部力量的賦能。
潘光偉稱,首先是科技賦能?萍荚谔嵘虡I銀行經營效率、降低成本,增強金融服務的用戶體驗和客戶粘性,擴大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覆蓋率方面的作用日漸提升,為商業銀行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帶來了“加速度”。商業銀行在運用科技賦能業務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數字安全風險。
其次是研究賦能。在過去粗放經營時代,研究在商業銀行中的作用被掩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階段,一批戰略新興產業和企業應運而生。面對信息技術、微電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全新的產業和企業,商業銀行原有的知識儲備日漸不足,亟需通過加強行業、產業研究和智庫建設來為銀行業未來高質量發展賦能。同時,要加大培訓力度,培養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特別是金融科技人才、投資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