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隨著征信體系的完善和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商業銀行紛紛加快了零售轉型,在信用卡、消費信貸等領域發力,充分挖掘當前市場的客戶需求,提升業務收入,并借助金融科技進行生態圈的打造。
實際上,多數商業銀行近兩年來已將大量信貸投向了信用卡業務。在剛剛由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9)》中的數據顯示,2018年信用卡的交易金額達到了38.2萬億元,其增速24.9%是五年來的最高水平。信用卡活卡率為73.2%,人均持卡量達到0.7張。信用卡未償余額6.85萬億元,同比增長23.2%。信用卡損失率為1.27%,較上一年度的1.17%略有上升。
信用卡擴張
由于經濟下行的壓力和消費金融市場需求旺盛,銀行信用卡業務進入了一個快速繁榮的時期。在銀行看來,信用卡是零售轉型的關鍵一環,對客戶具有較高黏性,且分期等創新業務也成為了銀行利潤的增收點之一。
2018年,商業銀行信用卡擴張進一步提速,交易額、活卡率以及人均持卡量等方面的增速均處于5年來的最高水平。《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9)》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銀行卡的發卡量為78.3億張,較上一年增長11.4%。但是信用卡發卡量9.7億張,同比增速為22.8%。信用卡活卡率達到了73.2%,人均持卡量0.7張,兩項指標均處于歷史高位。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信用卡的客戶畫像更為精準,也為發卡規模進一步的提升創造了條件。”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國內信用卡市場仍有較大的空間,人均持卡量尚不足1張,較發達國家3.5張的持卡量仍有一定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銀行打通線上和線下業務后,消費場景化為信用卡的獲客和產品創新提供了動力。尤其是在一定生態圈中,信用卡已經成為了消費的一種必要載體。
近兩年來,商業銀行信用卡“沖規模”非常明顯。由于網點和零售客戶數量的關聯性,大行在發卡量上具有一定優勢。目前,工行、建行、農行和招商的信用卡發卡量均超過1億張,其中工行累計發卡量超過1.5億張,在行業內遙遙領先。
2018年中新增發卡量最多的是農行,達到了1800萬張。股份制銀行中,光大銀行(601818)2018年新增發卡量超過1500張,同比增速達到了64.05%,也表現出了后者緊追的架勢。
銀行卡專業委員會主任、光大銀行副行長武健表示,2018年,銀行卡產業繼續持穩向好,整體風險平穩可控,累計發卡和交易規模持續增長;受理環境不斷優化,境外受理國家和地區持續增加;支付更加活躍便捷,對消費的支持和拉動作用日益主動、全面。
欺詐風險下降
在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跑馬圈地”的同時,信用卡的風險一直是業內比較關注的話題。
《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9)》中的數據顯示,國內信用卡未償余額有所增長,未嘗信貸總額達到了6.85萬億元,同比增長23.2%,其規模相比2014年的2.34萬億元增長192.73%,但是增速卻有所趨緩。信用卡的損失率為1.27%,較上一年度的1.17%略有提升。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此次披露的數據中,信用卡的欺詐得到了進一步的抑制,信用卡欺詐率為1.16%,較2016年2.35%的峰值下降很明顯。
該報告認為,在信用風險管理中,防控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主要有四個方面內容,包括了健全風險管控機制,注重安全合規發展;優化迭代授信策略,提升貸前風險識別能力;加強貸中資產組合管理,把控風險業務敞口;創新貸后催收手段,提升智能化資產處置能力。
“信用卡的風險與地域經濟、銀行風控等因素都有直接關系。”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稱,有的銀行發卡把關嚴格,可能壞賬就少一些,有的銀行發卡還在采用粗放式的規模,可能潛在的風險就要大一些。當然,如今各家銀行對于銀行卡發行量的重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活卡率。銀行信用卡產業的發展趨勢肯定也是要走向“精耕細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