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平安信托的董事長更替得有些頻繁。
自2014年12月張金順從任職了10年的原董事長童愷手中正式接棒以來,平安信托就進入了一輪“流水的董事長”狀態,五年來多次更換董事長。
高頻輪換的背后,也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一方面,就宏觀環境而言,信托行業近年來整體觸底,十面埋伏;另一方面,作為平安信托的母公司,平安集團也在轉型升級,業務模塊合并分立時有發生。
當然,五年來,每一位董事長都為平安信托帶來了一些新的理念,解決了一些老的問題。6月3日傳來消息,具有豐富銀行從業經驗的姚貴平將擔任平安信托黨委書記,并擬任董事長。未來,平安信托又將如何變身還將拭目以待。
鐵打的總經理、流水的董事長
原平安信托董事長兼CEO童愷可謂是平安信托這15年來任職最久的董事長,從2004年開始執掌平安信托到2014年離任,服務期長達10年。
童愷擁有高盛和麥肯錫的從業經驗,符合中國平安(601318)董事長馬明哲一貫的用人策略,童愷與國際接軌的投資管理經驗也帶到了平安信托。
平安信托較早地介入了PE、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等非資本市場投資領域,也是最早開始建立產品直銷渠道的信托公司。
童愷對于平安信托的定位是“成為中國最大、盈利最佳的財富管理商” 。 在童愷時代,平安信托完成了對上海家化(600315)的收購,一時間聲名大噪。但此后又與上海家化矛盾激化,公開對峙。
2014年,信托業迎來新一輪的行業人事調整。年初,多家信托公司高管變更,年中,市場傳出童愷或將被調至平安集團任職的消息,年末,原平安銀行(000001)總行副行長兼北京分行行長張金順正式接棒平安信托董事長一職。
說到張金順,就不得不提原平安銀行行長邵平。2012年,邵平出任平安銀行行長一職,他在民生銀行(600016)時的一班人馬也跟隨邵平來到了平安銀行,張金順便是其一。
張金順的到來也意味著平安信托跨入了一個嶄新時代。此后,平安信托經歷一場變革,張金順也帶來了一批銀行系人員參與其中,重塑平安信托內部組織架構。
然而,上任不到一年,就有市場消息稱,張金順因身體原因辭職,董事長一職將由平安租賃董事長方蔚豪接任。
當時,平安集團對此的回應是:根據公司(平安信托)發展需要,公司董事會推薦方蔚豪出任公司執行董事,此項任命尚待有關程序及監管部門的批準。在新任董事長獲得監管任職資格批復履職前,公司董事任匯川將代行董事長職責。
作為中國平安的總經理,任匯川于2015年11月起開始兼任平安信托董事長,直到新任董事長姚貴平到任。
雖然平安信托的董事長更迭較頻繁,但總經理卻相當穩定,扣除中間大約一年的時間由冷培棟出任總經理外,其余時間一直由宋成立擔任。
宋成立于1992年加入中國平安,歷任平安產險副總經理等職務,2003年7月至2015年7月這12年中,宋成立一直擔任平安信托總經理,2017 年 5 月,宋成立再次出任總經理。
業務框架幾經更迭
可以看到,每一位董事長都為平安信托注入了新的理念。比如,童愷來到平安信托的第一個使命就是打造非資本市場投資能力,但后來發現,第三方高凈值客戶的投資需求及市場潛力更大。
在張金順時代,根據平安集團的要求進行了一輪組織框架調整,從原來“小前臺,大后臺”的架構模式改為事業部模式,籌建多個新事業部,包括投行業務事業部、新業務發展事業部、交易金融事業部、科技開發部等。
張金順提出的“一收一放”聚焦戰略:收窄投資行業范圍、目標資產和投資項目額度,聚焦在衣食住行、環保、消費、高端制造等重點行業;放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計劃充分依托平安集團綜合金融的優勢,提供包括股權、債權、夾層、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面金融解決方案和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在任匯川代理董事長時代,更是從平安全集團層面出發,對平安信托做了一次新的梳理和定位,包括在2018年平安信托的財富管理團隊并入平安銀行私人銀行,平安銀行由此作為平安集團高凈值客戶的主要經營陣地。
早在2012年,就有業內人士透露“平安信托私人財富管理部門可能即將并入銀行”的消息,但此后因引發員工反對而被擱置,這一計劃直到2018年才得以完成。
盡管平安信托還為此“難受”了一段時間,但目前已基本恢復常態,調整后的平安信托業務框架也與以往大不相同。
2017年,平安信托總經理室下轄三大業務板塊:財富、基金和管理支持。基金條線下設PE 投資事業部、地產投資事業部、基礎產業投資事業部、金融市場事業部、資本市場事業部、PPP事業部、區域事業部、財富事業部、資產證券化部、綜合金融部。管理支持則為后臺。
2018年,調整后的業務框架沒了財富板塊,前后臺合并,之前的9個事業部合并為4個事業部,即金融服務事業部、私募股權事業部、投資投行事業部和基建投資事業部,后臺則為風控運營和共同資源。
截至2018年報告期末,平安信托職工人數為382人,與2015年的1120人相比,精簡了近三分之二。如今,平安信托的新戰略是,抓住“機構資產管理、精品另類投行、信托受托服務”業務機會,將未來幾年的核心業務聚焦在“金融服務、基建投資、私募股權、投行服務”上,同時不斷強化智能風控與管理平臺,嚴控風險、賦能業務。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