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籌備IPO的廣東南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海農商行”)披露其2018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該行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53.40億元,同比增長14.50%;實現凈利潤27.41億元,同比增長11.32%,增長幅度相比2017年有所下滑。
另外,《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注意到,2018年12月,南海農商行的行長一職出現人事變動,自2011年該行改制更名便擔任該行行長一職的陳晨華辭職,由副行長何祖輝代任。記者就以上事項是否影響IPO以及該行IPO籌備進展向南海農商行發送采訪函,對方回復稱 ,目前IPO項目整體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在政策鼓勵銀行業多渠道補充資本的背景下,今年以來,多家中小商業銀行上市熱情高漲,部分已掛牌新三板的銀行也欲“變道”A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向記者分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展民營銀行與社區銀行,而農商行作為典型的類似社區的銀行,其發展也會受到一些政策層面的推動,這將有助于形成多層次、有差異的銀行體系。
行長突然去職
日前,南海農商行披露了2018年年度報告。據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南海農商行資產總額為1862.33億元,增長9.2%,增速較上年提升0.44個百分點。
據年報顯示,南海農商行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53.4億元,其中實現利息凈收入44.1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82.67%。針對利息收入占比較高的情況,聯合資信曾在去年5月的評級報告中也指出,受利差收窄、資金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 凈利息收入增長乏力,營業收入增速放緩。同時,聯合資信還指出,受當地產業結構影響,貸款行業集中度較高,南海農商行可能面臨一定的業務集中風險。
而在營利方面,該行2018年實現凈利潤27.41億元,同比增長11.32%,相比2017年15.07%的凈利潤增速有所下滑。
對此,南海農商行方面表示,2018年與2017年相比增速略有放緩,變動的主要原因:一是該行勇擔普惠金融社會責任,主動實施減費讓利,在有效幫助企業壓降融資成本的同時,也直接減少了貸款利息收入;二是該行保持持續穩定的利潤分配政策,致力保護投資者利益和持續補充資本的能力。
記者注意到,2018年2月7日,該行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A股首發上市議案。據證監會公告顯示,目前該行已完成輔導備案登記,由國泰君安證券輔導上市。
關于南海農商行IPO進度的相關信息,董事長李宜心在2018年年報中提到,該行IPO項目組織架構全面搭建,保薦承銷機構、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順利引進,與各級黨政、監管部門及省聯社的溝通不斷加強,IPO項目整體工作步入快速正軌。
然而,2018年12月,南海農商行發生行長一職的人事變動,原擔任行長一職的陳晨華辭職,由副行長何祖輝代任。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發行人最近三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
記者就行長變動一事是否影響該行的IPO計劃采訪南海農商行,南海農商行方面回復:“本行行長的變動屬于正常的人事調整,已妥善處理原行長離任后的相關安排!
監管關注公司治理
記者注意到,進入2019年以來,多家農商行積極排隊上市,部分原本準備掛牌新三板的銀行也將目光轉向A股。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告訴記者,考慮到A股堰塞湖以及新市場的吸引力,如今新三板幾乎成了僵尸市場,市場功能很難充分發揮。
談及銀行上市的積極性,董希淼表示,銀行通過上市一方面可補充資本,另一方面可引入外部約束的力量,對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品牌形象均有好處。對于農商行而言,由于原有的資本補充工具相對較少,因此借助上市補充資本的意義更為突出。
不過,從發審委關注的重點來看,農商行上市亟待解決股權結構分散、貸款集中度高、治理結構滯后等諸多歷史遺留問題。談到農商行的資產規模及利息收入占比過高是否影響其IPO,董希淼認為:“資產規模不是衡量一個銀行發展的核心指標,一些‘小而美’的農商行也應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
針對農商行財務數據普遍呈現出的利息收入占比較高的特點,董希淼表示,利息收入占比與其業務結構息息相關,監管部門也提出 “農商行要回歸本源、回歸主業”,從這個角度考慮,利息收入占比高則與監管要求的農商行發展思路相一致。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亦贊同這一觀點,農商行現有的業務主要結構還是跟其服務“三農”的發展定位相適應的,利息收入占比高對其能否上市并無直接的影響。
同時,武雯還指出,農商行在上市前后面臨的挑戰不同,上市前面臨的主要是針對財務指標、公司治理等要求方面的壓力;上市后可能面臨的是農商行的“三農”定位或與股東利益最大化之間存在矛盾。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