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法律人士表示,央行直接入市并不符合法律規定,可通過給金融機構貸款的方式買股票。
同時,專家和機構之間觀點也有較大分歧,主流觀點認為,央行入市的提議行不通,“實施可行性基本為零”;但也有個別觀點認為,央行入市具備一定的可行性,類似養老金、“國家隊”入市都起到了提振股市的作用。
盡管只是傳言,但市場爭議四起。
法律怎么定?
據了解,現行《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對央行的業務作出了明確的劃分:
(一)要求金融機構按照規定的比例交存存款準備金;
(二)確定中央銀行基準利率;
(三)為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帳戶的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
(四)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
(五)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及外匯;
(六)國務院確定的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從上述規定來看,并不包括央行購買股票。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主任張遠忠表示,按照規定,央行可以貸款給金融機構去救市,但自己直接入場買賣股票顯然已經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業務范疇。
讓我們來看看支持派的聲音:
市場既希望“國家隊”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又存與“國家隊”之進退反向博弈的心理,繼而抱怨“國家隊”干預市場,有觀點也將央行資金持有本國上市公司股票簡單理解為“印鈔票炒股”。事實上,各國中央銀行都大量持有外國股票資產,作為其外匯儲備多元化投資策略的一部分。出于穩定市場等多種原因,中央銀行持有本國股市資產,并不出格。
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在快評中提到:事實上各國中央銀行都大量持有外國股票資產,作為其外匯儲備多元化投資策略的一部分。張岸元認為,出于穩定市場等多種原因,中央銀行持有本國股市資產,并不出格。以日本央行為例,該行自2002年開始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并于2010年大幅增持ETF。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股票及ETF持有量占央行總資產約4.39%,占交易所總市值約3.7%。
張岸元認為,如果按照日本央行對股票和ETF的持有比例測算,我國央行持有1.58-1.78萬億元的A股資產,不會對央行資產負債表和股市造成結構性影響,且更有利于A股在2019年實現健康平穩運行。
無獨有偶,野村控股亞洲研究部負責人 Jim McCafferty認為股市是重要的國內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在2019年開始購買中國國內股票,他說道:中國將采取超越以往的措施來刺激股市。具體來說,政府可能會授權中國央行參與購買股票,強勁的股市表現在刺激國內消費方面將比新建鐵路有效得多。McCafferty稱,他認為市場可能從第二季開始復蘇,因獲利預估修正接近尾聲,且新增資金開始采取行動。
而反對派則表示,這不太現實。
按照目前的中央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包括了:“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但是,并不包括購買股票。
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現在的基本面和現實條件都不具備,中央銀行法也不支持,理論上看全世界只有日本這樣做,但是結果弊大于利。明明稱,回顧全球貨幣政策歷史,為什么2008年危機這么嚴重,歐美國家也不去買股票?央行的目標是支持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的三大部門包括:居民、企業和政府,股票市場并不是一個實體,從貨幣政策傳導的作用的角度,并沒有理論基礎。
2008年以來,盡管以伯南克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宏觀審慎的概念,提出如果出現系統性風險,央行要怎樣做,但是“這里面有一個界定,如果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股市下跌會導致實體惡化,那么央行應該支持股市,但是目前來看,我們國家明顯沒有到那個時候!泵髅鞣Q,目前,實體經濟有一些下行壓力,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穩的。今年財政、貨幣等多個監管部門的政策都在做調整。不管是從歷史來看,還是就看我們這一年,目前這個時點都不支持。
另外,從貨幣政策傳導的角度來說,是不是支持股市了,實體經濟就會提振了?明明表示,這里面有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歐美的股市財富效應比較明顯,股市上漲的時候,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會明顯增加,但是中國從歷史數據來看,股市對總消費、總需求的刺激并不是特別明顯。
“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實體濟的傳導也走不通,這也是貨幣政策不應該支持股市的原因。當然,資本市場只是整個金融環境的一環,對于央行來說,更多還是應該關注總需求,比如通過定向的政策支持三農、小微,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這些才是貨幣政策主要的方向。”明明對表示。
一位機構投資人也分析,央行購買股票的本質,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要全民一起共擔風險。這對于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而言,邏輯上站不住腳。即使是對于已經購買股票的日本央行,這一做法也受到業界極大爭議。而且,從中國人民銀行的法定職責來看,也不支持央行購買股票這一行為。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騰訊證券。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